众所周知,航母舰载机的起降,以其难度高、危险系数大,被外界称为“刀尖上的舞蹈”。在这之中,夜间着舰与昼间着舰相比,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夜间着舰时,飞行员目视参考少、容易产生错觉、操控技术要求高,对飞行员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本期视频,我们就来说说舰载机...

夜间起降三阶段

舰载机夜间着舰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纳为起步、探索和成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第二次大战结束后。1950年2月,美国海军完成首次着舰。该阶段主要靠信号棒指示、目视着舰,但成功率较低,常导致着舰失败、机毁人亡。

歼-15 夜间起飞(军事报道截图)

夜间着舰的歼-15战机(军事报道截图)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舰载机夜间着陆进入了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各种辅助设备纷纷问世,特别是是雷达自动精密进近系统的引入,使着舰成功率不断提高,事故率逐步降低。而到了如今的成熟阶段,依靠改进型菲涅尔光学助降系统和新型精密自动引导雷达,舰载机飞行员夜间着舰变得非常“easy”,也让成功率不断增加。

某款改进型菲涅尔透镜光学助降系统构造图(来源见下图)

资料出处:颇有些国家队感觉(这可是公开文献,欢迎自行查阅)

分情况着舰

不过,舰载机夜间着舰流程也并非一成不变,以美国海军为例,海军舰载机夜间着舰主要有三种。

▐正常情况:计算机会给出完美路径供舰载飞行员选择,这种情况常被美国舰载机飞行员称为“针”。因为航母的计算机会在 F/A-18 战斗机的平显上显示出针尖指示的飞行路线,提示飞行员正确的着舰路径。

FA-18平显“针”方法显示

▐特殊情况:若是天气十分恶劣,或飞行员无法操纵飞机降落。控制中心的计算机可以与F/A-18战斗机上的电脑连接,通过自动驾驶仪操纵飞机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飞行员完全不操纵,让计算机移动操纵杆和油门,实现着舰。

夜间着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两句话难以解释清楚,这里先提供一个流程

▐语音指挥着舰:只要是计算机就会有出现“错误”的概率,在此情况下,管制员通常会要求飞行员按照航母仪表着舰系统指示进近,同时根据母舰上雷达探测到的飞行信息与正确飞行轨迹之间的差异,通过语音指导飞行员驾驶飞机上升或下降、左右转向。

辽宁舰的LSO站位(舰载机降落信号指挥官)略显局促,这得追溯到俄式航母的的设计问题上

尽管我国舰载机部队已经完成了夜间着舰的实验,但与美帝等西方强国相比,仍有相当差距。随着美帝航母舰载机精确进近与回收的“增强引导综合控制技术”(MAGIC CARPET)、“新型目视甲板灯阵引导”(Bedford Array)等新技术的陆续启用,我国舰载机部队还将面临全新的挑战。毕竟,能更快捷,更安全的夜间着舰方式,才是我们能够弯道超车,实现战斗力生成的根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