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女嬰做了小兒推拿後死亡一事,引發輿論關注。事實上,經媒體報道的類似與小兒推拿"掛鉤"的意外並不止這一起。在這背後,是一個快速壯大的小兒推拿市場。

12月4日,涉事醫院小兒推拿室等多個科室暫停診療。新京報.jpg

12月4日,涉事醫院小兒推拿室等多個科室暫停診療。圖據新京報

紅星新聞記者連日來走訪成都市場發現,火爆的小兒推拿市場"魚龍混雜",存在行業門檻低、從業人員資質不一等行業亂象。更值得關注的是,

面對需求旺盛的小兒推拿市場,小兒推拿從業人員並未明確區分保健推拿和醫療推拿,對於小兒推拿師是否需要持證上崗也沒有明確規定,小兒推拿行業監管尚存在空白。

當前,不僅醫療機構,連普通門店也可以提供小兒推拿服務。在不少社區,都可以輕易找到小兒推拿館。游泳館、幼托機構等也有開展小兒推拿項目。據報道,小兒推拿火爆的行情,還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的發展,譬如小兒推拿培訓也被催熱,零基礎幾天速成、代考代辦甚至直接買證等。

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普遍門店提供小兒推拿服務,可以做到左右逢緣:一方面,小兒推拿館在開業時,可以不作爲醫療機構來辦證,從業人員也不必具備醫療相關資質,有一個類似"推拿按摩師"的證書就已足夠,而"推拿按摩師"等證由誰頒發、怎麼考試,又缺乏明確規則;另一方面,推拿具有保健和治療作用,以此爲宣傳噱頭,對家長很有吸引力,且宣傳僅僅是口頭上說說,也就很難被定性爲過度宣傳。

兒童在醫療機構做推拿,推拿就屬於醫療行爲,醫療機構和操作人員需具備相應資質。但當兒童在社會上的小兒推拿館做推拿時,小兒推拿則屬於生活服務項目,從業人員不必持有中醫資格證。在監管方面,醫療機構和非醫療機構分屬不同的部門,當非醫療機構暗自從事準醫療服務時,就可能成爲誰也管不了或誰也不想管的灰色地帶。而這,或就是小兒推拿亂象的一大根源。

專業服務和非專業服務混雜,兩者的界線模糊,這種"兩張皮"現象也存在於其它領域,比如美容也有醫學美容和生活美容之分,很多生活美容機構卻有開展打"美白針"、做雙眼皮等醫療項目,原因就在於兩者的混淆,給了生活美容鑽空子的機會。無論美容還是小兒推拿,只要存在專業和非專業服務混雜的現象,亂象就容易出現。

因此,要讓火爆的小兒推拿冷卻下來,最有效的一支強心針,是爲小兒推拿劃定更加清晰的界線。小兒推拿也許有必要作爲生活服務項目存在於社會,那麼,相關部門就應該對其服務和宣傳內容進行嚴格限定。同時,在監管、資格認證等方面,都應立下規矩、理清頭緒。

讓醫療的歸於醫療,生活保健的歸於生活保健,兩者互不越界,這一亂象方纔有望得到治理。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羅志華(醫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