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患者驚愕的眼神下,醫師提筆寫了一個配伍:大黃30克,枳實、神曲各15克,茯苓、黃芩、黃連、白朮各9克,澤瀉6克。直到後來,我查閱相關治療,發現利用這種通泄腸腑、清熱導滯的方法來改善三叉神經痛,中醫臨牀界確實早有實踐。

(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請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借鑑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內外傷辨惑淪》、《臨牀實用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說,我想跟你聊聊中醫裏頭的一張配伍。

或者說,是一種思路。

這個思路,我覺得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當代的中國人。

先來看一張醫案吧。

話說有這麼一個男性,年53歲,什麼毛病呢?就是三叉神經痛。

他這個三叉神經痛很有意思,十年了,就是專門在喫飯的時候疼。一疼起來,一側臉就感覺灼痛和悶脹。一疼起來,他就得用家裏冰箱中的冰塊來外敷。

這到底是什麼毛病啊?他去了不少地方醫治,按照三叉神經痛的一般療法治療,效果都不太好。

後來,他就轉投中醫。

刻診,見患者脈象沉而有力,舌苔黃膩,醫師忽然就問起飲食習慣來。

患者回憶,自己素來喜好酒肉,尤其是白酒。消化尚可,只是有時候大便乾結,排便比較費勁。但是經過努力,也能排出來,故而未曾過多在意。

聽到這裏,醫師說了一句:“你這個病,就是喫出來的”!

喫飯,也能喫出三叉神經痛?在患者驚愕的眼神下,醫師提筆寫了一個配伍:大黃30克,枳實、神曲各15克,茯苓、黃芩、黃連、白朮各9克,澤瀉6克。可以水煎服,也可以按照這個配伍來找成藥。其中的枳實,最好是麩炒的。神曲,也最好是炒神曲。

這個患者回去照做了。結果,兩劑下去,大便通暢,三叉神經痛隨之大大緩解,於飯後沒有發作。

這是怎麼回事啊?

我跟你說,這個人的問題,全在於溼熱食積,內阻腸胃。

你看這個人,舌苔黃膩,脈象沉而有力,平時洗好酒肉,這很顯然,是有溼熱食積啊。積滯於內,腑氣不通,故而便祕。這些都是很好理解的。其實,這個人嘴上沒說,但是實際上他也應該有腹脹的毛病。

但問題是,你胃腸有溼熱食積,怎麼就導致三叉神經痛呢?很簡單啊,源於溼熱痰火之邪上攻於面。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都走咱們的頭面、臉側。所以,陽明脾胃有邪,就上竄到頭面,發爲疼痛。喫飯的時候,陽明熱邪亢盛,故而容易發作。

這個時候怎麼辦?把胃腸的溼熱積滯給去掉。

怎麼去?醫案中的配伍,其實是迄今大約八百年前,李東垣在《內外傷辨惑論》裏頭記載的配伍。總體來看,用大黃、枳實來通便導致、邪熱通腸,黃芩和黃連清熱燥溼。用白朮、澤瀉、神曲、茯苓來恢復脾的健運之氣。這就是基本意圖。

可見,這個醫案,用這個方,有一點歪打正着的意思。

不過,我覺得,也未必就是歪打正着。它實際上是體現了中醫看待疾病的特殊思路。三叉神經痛,臉面上的病,中醫用治理脾胃的方法應對。這就是中醫“整體觀”的體現。

直到後來,我查閱相關治療,發現利用這種通泄腸腑、清熱導滯的方法來改善三叉神經痛,中醫臨牀界確實早有實踐。

我把這個寫出來,供有需要的朋友來學習、體悟。我相信。如果你能領會其中的實質,應該會對你控制病情、改善症狀,有好處。

全文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