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眩暈是一種非常難受的感覺,患者常常訴說“天旋地轉”、“頭重腳輕”、“被迫平臥”。看似一個簡單的症狀,往往讓很多患者不知該怎麼辦,也不知道哪個科室就診,今天小編帶你瞭解,有一種眩暈,叫做耳石症!

耳石症又稱爲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指頭部迅速運動至某一特定頭位時出現的短暫陣發性發作的眩暈和眼震。“耳石”並不是指耳朵裏有真正的石頭,而是非常微小的碳酸鈣結晶顆粒。正常情況下耳石是附着於耳石膜上的,當一些致病因素導致耳石脫離,這些脫落的耳石就會在內耳內被稱作爲內淋巴的液體裏遊動,當人體頭位變化時,這些半規管亦隨之發生位置變化,沉伏的耳石就會隨着液體的流動而運動,從而刺激半規管毛細胞,導致機體發生強烈性眩暈。

耳石症在各個年齡段都有可能發生,多發於中老年人,發病突然,症狀的發生常與某種頭位或體位變化有關係。激發頭位(患耳向下)時出現眩暈症狀,眼震發生於頭位變化後3~10秒之內,眩暈則常持續於60秒之內,可伴噁心及嘔吐。眩暈可週期性加重或緩解,間歇期可無任何不適,或有頭暈,個別患者眩暈發作後可能有較長時間的頭重腳輕及漂浮感。

耳石症常見的致病因素:

1.機體老化。隨着年齡的增長,機體可能會因血管硬化或內耳器官功能減退使得耳石膜的黏性減弱,導致耳石容易脫落。2. 外傷因素。頭部遭受外傷震動,尤其是以額顳部外傷更爲明顯。因橢圓囊位於顳骨內,額顳部外傷時橢圓囊遭受大力撞擊產生震盪,易造成耳石松動、脫落。3.感染因素。病毒性神經迷路炎等內耳炎症,以及過度勞累、生氣、酗酒、抽菸、感冒等,都可能誘發耳石症。

目前耳石症的治療,主要是手法復位。部分神經內科醫生可以徒手將耳石復位,但由於每個醫生的經驗、習慣不同,導致復位的速度和角度不同,效果差異較大。現在大多借助耳石復位轉椅,減少手法復位的不精確性,提高了復位效率。但如果對於以上覆位方法無效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手術治療,通過行外半規管阻塞手術就可以把眩暈徹底治好。

手法復位之後複發率大概10%-15%左右,那麼什麼情況下會容易耳石症復發?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類就是伴有骨質疏鬆的中老年女性患者,比較容易復發。第二類情況就是首次復位之後,眩暈已經好了,但是還殘留有少許眩暈症狀的患者就容易復發。

耳石症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是視物旋轉、頭暈症狀也不能忽視,不僅會讓患者產生緊張感,同時在從事某些高危作業時,一瞬間的眩暈也有可能出現危險。所以,在病發後需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減輕症狀。

尋名醫大咖、查醫生排名、最新醫訊,請私信或給小編留言。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您轉載、轉發,讓更多人讀到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