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球手機銷量下降, “訂閱”制能打破硬件盈利困境嗎?

硬件提高的性能,很快被軟件消耗掉了。

全球手機銷量大盤仍在下降,即便是iPhone用戶的平均更換週期也已增加到30多個月。

爲了增加iPhone的銷量,蘋果內部正在研究一種“硬件訂閱”模式,或將與Apple One和Apple Care服務相互綁定,以確保用戶更頻繁地升級到最新款的手機。4月2日,Counterpoint資深分析師Ivan Lam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市場已經進入存量市場的競爭,手機硬件的利潤逐步壓縮,蘋果的硬件訂閱模式或在兩年內向外推出。

而在國內市場,也有手機廠商正在尋求新的商業模式以跳脫目前的硬件困境。酷派集團副總裁兼互聯網中心總裁司馬雲瑞在近日的一場採訪中表示,目前手機行業硬件迭代已經放緩,單純靠硬件難以做出差異,未來將瞄向訂閱制公司,通過SaaS等軟件層面爲手機用戶提供服務。

手機硬件創新走到“十字路口”

對於經歷過幾輪“生死戰”的國產手機廠商來說,即便有所準備,但今年以來整體手機市場的低迷依然讓不少廠商應對得有些措手不及。

據中國信通院最新的報告顯示,今年2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1486.4萬部,同比下降31.7%;其中,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1278.3 萬部,同比下降34.7%。而據IDC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爲7500萬臺,同比下降13.7%,受全國階段性疫情影響,下調2022年全年終端市場預測。

雖然手機廠商持續在屏幕、芯片以及外觀上做更新,但消費者的平均換機週期被持續拉長。市場調查機構 Strategy Analytics的報告顯示,英國羣體的平均換機週期爲 38 個月,美國的平均換機週期爲 41 個月,中國的平均換機週期爲 28 個月。

“手機硬件同質化越來越嚴重,摩爾定律最近十年在放緩,芯片的物理極限基本到了,尤其是到了3nm製程,發熱功耗的問題以及在這個製程之下,算力已逐漸達到極限。”司馬雲瑞對記者表示,對於酷派這樣一個幾乎是重新開始的廠商來講,也在思考如何進行軟件底層優化抵消硬件的增長乏力。

2020年年底,酷派宣佈重回中國市場,並重新搭建運營管理團隊。今年4月18日,酷派集團與騰訊雲在深圳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正式設立聯合實驗室,共同推進底層技術研發,探索下一代操作系統。

在司馬雲瑞看來,底層軟件和AI結合可以提升效能,接棒摩爾定律。他認爲,操作系統1.0是PC時代,以微軟爲代表,解決了圖形化問題;2.0是移動時代,以iOS和安卓爲代表,解決移動便攜問題;而3.0則是AI+雲,將解決摩爾定律瓶頸問題。具體路徑爲:系統通過AI將用戶不常用的數據(app、聊天記錄等)放在雲磁盤上,實現大文件上移,解決本地存儲問題、硬件老化問題等。

“下一代操作系統可以將安卓、小程序、雲應用、雲遊戲等不同的生態都整合到雲裏,雲端用於存儲和計算,手機(或其他終端)作爲傳感器。雲端和傳感器結合爲用戶提供服務。”司馬雲瑞表示,屆時手機將成爲一個傳感器,對於處理器和存儲的配置依賴降低,可以將硬件成本降下來。酷派則專注於更上層的研發,跳脫出硬件的盈利困境,以“應用或者服務”等訂閱方式吸引用戶。

“也許未來我們的模式就是手機免費,它融在運營商的套餐裏,我們的服務將是5G的殺手級應用場景,目的是做成SaaS。”司馬雲瑞說。

如何打破硬件盈利困境?

在計算機領域有個“安迪–比爾定理”,原話是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大概的意思是硬件提高的性能,很快被軟件消耗掉了。

在手機產品上,再快的處理器,再大的內存和存儲,都無法承受App對於資源的過度佔用,比如微信、圖片視頻以及遊戲。以至於有業內人士曾經這樣總結手機創新的挑戰:性能的上限,是遊戲,而下限,是存儲。

酷派與騰訊雲的合作方向,是將手機內佔據大量存儲空間的文件、圖片、視頻、APK存儲在於雲端,智能手機的計算也發生在雲端,不需要依賴先進製程的SoC。

“未來小程序生態在下一代操作系統中的使用場景是‘服務即應用’。用戶手機桌面上,不再是一個個App,而是一個個服務,未來應用商城變成服務商城。未來,甚至可以在手機桌面放PC端的遊戲,但並不佔用本地的內存,因爲存儲在雲端。”司馬雲瑞說道。

事實上,這種“雲手機”的概念曾在3G時代出現過,但受制於網絡限制並未形成主流。目前5G時代高速率低延遲的網絡逐步給了這種模式支撐,但對於主流手機廠商而言,改革的歷史包袱較重。

不過,從全球頭部廠商來看,對軟硬件盈利模式的變革決心已經非常明顯。

根據最新的財報顯示,蘋果的服務收入雖然在增長,但仍只佔其2021年Q4收入的15.7%。但如果將iPhone用戶鎖定在與服務綁定的訂閱中,則可以在一段時間內產生更大的“客戶終身價值(CLV)”。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生態分析的數據,蘋果每月可能產生約400美元(約合人民幣2550元)的每用戶平均收入,或從訂閱其最新硬件、軟件和服務的“高級用戶”那裏獲得約4800美元(約合人民幣30580元)的年收入。蘋果將服務與硬件訂閱相互捆綁,將保證蘋果服務的長期訂閱,而這種服務具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和前景。

“三星也在和運營商在韓國推出類似的服務,對於用戶而言可以用很低的費用不停地更換使用最新的三星手機產品,並且每月的資費相同,但對於廠商而言,如何把服務和硬件的循環做成一個好的商業模式並不容易。”Ivan Lam對記者表示,這種模式通常建立在比較成熟的市場,用戶對該品牌推出的服務黏性較高。

“對於中國手機廠商來說並不容易跟進這種模式,國外安卓手機的大部分互聯網收入主要被谷歌拿走,廠商沒有太多的動力去做硬件訂閱模式,而在國內,近年來互聯網上的生態收入並沒有太多的提升。”Ivan Lam對記者說。

不過在國內也可以看到,王者榮耀、抖音等背後代表的互聯網巨頭也在和手機廠商進行更加深度的合作,除了酷派與騰訊雲的實驗室合作外,其他手機廠商推出的定製產品以及在系統開發時的研發前置都在悄悄改變着手機使用體驗,或許硬件盈利的困境能夠在不久的將來通過與軟件的協同得到解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