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可以有非常小的尺度,也可以通過互聯形成非常複雜的系統。

 生命科學問題面臨的是“永遠”的時間維度。

——王曉東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

-“這就是大多數人對老年的看法。”

-“縱軸代表什麼?”

-“任何東西,也可以是所有東西。”

這段對話來自於美國醫學哲學家路易斯·阿倫森(Louise Aronson)所著的《銀髮時代》,她希望藉此說明一個事實的殘酷:晚年的痛苦很多時候不是來自於最終的死亡,而是來自於衰老,以及因衰老可能帶來的排斥、邊緣化和失去價值感等等副產品。

但這種延續數千年的慣性認知,有可能很快就會面臨改變。

1個多月前,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帶領的研究團隊在《Molecular Cell》上發表了有關細胞凋亡規律的相關論文,綜述了細胞凋亡、壞死性凋亡、細胞焦亡和鐵死亡這些細胞死亡如何單獨和互相連接的發揮作用,以及執行特定的生理和病理功能。

就在幾年前,他們已經在研究中取得了進展:實驗小鼠在服用了團隊研發的SIRX596化學小分子之後,隨着年齡的增長,並未呈現出任何衰老的跡象,一直到生命的最後階段,依然呈現出非常健康的體力狀況和精力狀態。

圖1. 王曉東院士團隊論文

2024年1月發表於在《Molecular Cell》期刊

其實,抗衰作爲近十年來生物醫學界的超級熱門主題,各種研究成果正在以突飛猛進的態勢呈現出來。聯合國預測,根據目前中國的生育數據,截至2050年,中國人口的年齡中位數將達到49.6歲,超過50%的人口,將會在50歲以上;王曉東也提到,在今後的幾十年裏,現在的人口結構會創造出一個人類社會從來沒有見過的龐大衰老人羣。因此,在生命管理與健康管理的各種產業中,生命價值可能是未來30年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醫學哲學家阿倫森說,其實人生的最後1/3的階段,才往往是體現出最大差異性的時期,因爲它會是人生中所有累積的複利效應的一場集中爆發。

如果人在整個人生階段所積累的複利效應,結合上用現代醫學所保持的鼎盛的健康和精力狀態;那麼,所謂老年,很可能從預期中的“養尊處優”的生活模式脫離,變成持續擁有願景和希望的動力人羣,整個社會,確實應該重新評估老年人的社會價值。

本期【泉果下午茶】,將從生物與科技的各個角度,與您漫談這種可能發生的未來……

科研成果

  永不衰老的帥小夥兒!

攝入了SIRX596的老鼠,即使在相當於80歲的人類年齡,但看起來還像是30歲一樣,體力上能喫能跑、皮膚是油光水滑。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被公認是全球細胞凋亡領域的頂級權威。

他們開發出了一種名爲SIRX596的化學小分子,並進行了小鼠實驗:“我們把這個小分子拌到鼠糧裏面,給老鼠餵了兩年。兩歲大的老鼠相當於人類80歲左右,我們看到,喫正常鼠糧的老鼠表現出了各種各樣的老態,包括肥胖、脊柱側彎、毛髮的稀疏和灰白,甚至包括受傷後很難痊癒等等,和人類衰老過程中非常相似的表現。而喫了兩年含有SIRX596化合物的小鼠,基本上沒有表現出跟衰老有關的形態表現,它們和年輕的鼠基本沒有什麼區別。”

換句話說,攝入了SIRX596的老鼠,即使在相當於80歲的人類年齡,但看起來還像是30歲一樣,狀態上能喫能跑、皮膚是油光水滑。

除了外觀,研究團隊還測試了小鼠的活動能力。實驗中,小鼠被分爲三組:

【1】三個月大的年輕小鼠(相當於人25歲的狀態)

【2】兩歲大、正常衰老的小鼠

【3】兩歲大、攝入抗衰藥的小鼠

三組小鼠進行了“跑轉輪”的測試,結果發現,第二組正常衰老的年老小鼠(相當於人類年齡80歲)跑了不到2分鐘就下來了。但第三組抗衰干預的小鼠,跑的時間和年輕小鼠差不多,略短一點點,但統計意義上沒有區別。

王曉東進一步表示,“這次的研究說明,是可以通過設計化合物,去幹預衰老的,甚至可以簡單粗暴地通過干預某一個節點,來達到真正延緩衰老的過程。現在挑戰有幾方面:第一,需要證明延緩衰老的現象,確實是我們所認定的靶點和藥物作用所造成的;第二,也需要證明在小鼠身上看到的現象、看到的這些靶點所作用的通路,確實在人身上也是有效的。”

“衰老這個過程確實是由基因控制的。目前醫學界在對抗衰老和干預衰老上已經有了一系列的途徑,包括調節線粒體功能、清除衰老細胞、幹細胞治療、清除損傷細胞、表觀調控藥物等等。”

同時除了醫療上的研究價值,王曉東還提出了“延展生命價值”的概念:“衰老爲什麼對現代社會這麼重要,我想這是不言而喻的。在今後的幾十年,現在的人口結構會創造出一個人類社會從來沒有見過的龐大衰老人羣。在生命管理與健康管理的各種產業中,生命價值可能是我們將來30年需要突破的地方。我們希望,能夠把青年到中年的健康階段進一步拉長,最後能夠做到健康地衰老。”

從信息論的角度理解抗衰

讓信息不再丟失

抗衰老的目的是減少疾病和失能的發生,是保持健康和活力,而不是單純的延長壽命。

大衛·辛克萊爾(David Sinclair)是哈佛醫學院遺傳學終身教授,曾入選《時代》雜誌最有影響力的百大人物。辛克萊爾將他的研究集結出版爲專著《長壽:當人類不再變老》。

他從信息論的角度去解釋了衰老,他認爲,“衰老,簡而言之,是信息的丟失,比如我們的身體就好像一張DVD光盤,DNA就是光盤中的數字信息,而表觀基因就是DVD光盤的盤面。表觀基因主要用於指導新分裂的細胞成爲哪種類型的細胞以及應該保留什麼信息。當這個盤面很新很光滑的時候,存儲的遺傳信息比如一部電影是可以被順利完整地讀取的,但隨着時間流逝,這個表面會出現劃痕,讀取就會跳幀,相應的身體就會出現病變,當損傷太嚴重的時候,信息就完全無法讀取了。”

他提出的抗衰方案可以簡單概括爲兩點,一是通過藥物或醫學治療來避免信息遺失,逆轉衰老。也就是說,其實細胞就像前面說的光盤,它還是具有DNA信息的,只是需要光盤表面通過重新拋光來修復,來確保實現正確的信息讀取。該研究也在小鼠實驗中得以驗證。

圖2. 辛克萊爾教授團隊在《Cell》雜誌發佈的論文配圖

發佈於2023年1月,題爲《表觀遺傳信息的丟失是哺乳動物衰老的一個原因》。該研究表明,表觀遺傳信息的崩潰會導致小鼠衰老,而恢復表觀基因組的完整性可以逆轉這些衰老跡象。

第二個抗衰建議是“刺激生存迴路”,這個更適合普通人日常操作。人體中有一類“長壽基因”,它們有修復細胞、抵禦外敵等作用,但它們只有在身體遭受“挑戰”時纔會被激活。所以這條建議可以總結爲“主動製造逆境”:比如能喫飽,但偏要餓着點兒;能穿暖,但偏要冷一點兒;能躺着,但偏要動一動……以此激活人體最原始的生存迴路,因爲這是人類在長期的殘酷環境進化中形成的機制。

有意思的是,除了進行抗衰研究,克萊爾教授也是自己抗衰方法的忠實實踐者。如今他已經54歲,但根據生物年齡測量,他只相當於44歲。他的血壓、肺活量、肌肉耐力和骨密度水平都和四十歲的人相當,或者說比很多人還好。辛克萊此前在接受《財富》雜誌採訪時表示:“生理年齡,比生日蠟燭更能反映你的健康狀況。”

圖3. 辛克萊爾教授40歲和50歲對比

沒在做夢

有些生物天生就是“老而不衰”

地球上確實存在一些生物,它們就沒有衰老的過程。比如達爾文的寵物,比達爾文多活了100年……

1835年,查爾斯·達爾文來到了位於太平洋東部的加拉帕戈斯羣島,他是在這裏受到啓發,後來提出了著名的自然選擇理論,這個羣島也因此名聲大振。島上有很多稀有的物種,比如加拉帕戈斯象龜,它們壽命特別長,能活到兩百歲。達爾文就帶了幾隻餐盤大的小龜回國。

圖4. 達爾文在測試加拉帕戈斯象龜的移動速度

其中,一隻叫哈里雅特(Harriet)的象龜活得最久,最終這隻象龜在2006年死於急性心臟病發作,享年175歲,比達爾文足足多活了一個多世紀。

圖5. “哈麗雅特”的175歲的生日

研究衰老的生物學家安德魯·斯蒂爾,供職於歐洲最大的生物醫學研究中心,他在《老而不衰的科學》一書中特別提到了這隻象龜的例子:它們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們的“老而不衰”:隨着年齡的增長,它們的身體機能比如運動、感知和生育能力都不會下降。也就是說,哈麗雅特在170歲時,很可能還和自己30歲時一樣精力充沛。

其實不光是加拉帕戈斯巨龜,還有部分陸龜、海龜、魚類、蠑螈和其他一些奇怪的生物都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可忽略不計的衰老”,它們的年齡在增長,但是能力的下降卻可以忽略不計。

安德魯比較說,“人類的死亡風險起初非常非常小,但幾乎每8年就會翻一倍。但是象龜的死亡風險幾乎與年齡無關,是一個常數:成年象龜每年的死亡概率都保持在1%~2%。”

美國醫學博士喬安妮·琳曾說:“我們都是實習期的老年人。”變老,無論從社會角度,還是個人的角度,都是我們每個人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提出了戲劇的三幕式理論,分別對應着戲劇的開篇、昇華和結局。如果把人生也比作一場大戲,三幕會分別代表幼年、中年和晚年。對於人生的第三幕,《銀髮世代》的作者阿倫森指出了現代社會的偏見:“在看待生命的最後1/3時,人們不再有審視前2/3的那種關切、好奇、創意或者嚴謹。”

而在現代醫學眼中,“衰老”這個詞應該被分拆:“衰”是衰,“老”是老。老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不老不死只存在於神話傳說之中。但“衰”則可以被治癒。隨着醫療科技的發展,人有可能做到“老而不衰”——免受疾病的折磨,身強體壯、精力充沛地活到100歲。

阿倫森認爲:我們應該像對待其他人生階段一樣,承認這一階段特有的人生掙扎、理想抱負與價值成就。總之,無論從生理角度還是心理角度看,源自維多利亞時代的觀點都很正確:

人生是一場奔赴,而不是一個輪迴。

參考資料:

  • 《王曉東院士:對抗衰老的幾種策略》,中國企業家雜誌,2023年5月14日

  • 《Lifespan:Why We Age and Why We Don’t Have to》David A.Sinclair

  • 《Ageless: the New Science of Getting Older without Getting Old》Andrew Steele

  • 《Elderhood》Louise Aronso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