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爲,脾胃疾病的發生,是由於其運化水谷、受納腐熟、升清降濁、脾主統攝的功能失調所致。因此,對於脾胃疾病的預防,建議從調脾胃之氣、順應四時、勞逸適度、情志調達、飲食調攝及未病先防等方面進行。

1、調脾胃之氣。脾胃爲氣機升降之樞紐,脾主升清、胃主降濁,通過受納、運化、升降的過程,以化生氣血津液而奉養全身。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調理脾胃之氣,保持飲食有節、情志開朗的生活狀態。此外,可以通過服用一些中藥,如陳皮、枳實、香附等來調節脾胃氣機升降的功能;還可以通過針刺、艾灸足三里、內關穴、中脘穴、梁門穴等穴位進行調理。

2、順應四時。春季主陽氣升發,內應於肝,春天陽氣升發不起來或升發太過,都會對肝造成傷害,而肝病會損傷脾胃,造成脾胃病變。因此,春季養肝的同時也要護脾胃,在飲食上應做到“少酸增甘”。

夏季暑熱多雨,長夏應於脾,暑熱容易與溼邪相合,侵犯脾胃,導致脾胃溼熱,多發腸道疾患。秋季主燥,內應於肺,肺與脾胃同主氣,初秋時節,暑溼尚未散去,脾胃功能尚未恢復,很容易受傷。冬季天氣寒冷,內應於腎,寒冷傷腎而累及脾胃。四季皆可傷脾胃,一年四季都要養好脾胃,才能保證五臟功能的正常。

3、勞逸結合調情志。中醫常說“大怒傷肝”“思則氣結”“憂思傷脾”等,就是講的情緒致病,因此人的情志在養生中有重要作用。情緒異常就會導致肝氣鬱結,從而出現肝氣橫逆犯胃或橫逆克脾,導致脾胃不和,脾失健運,胃失通降,膽汁排泌不暢,人的消化吸收功能就會有障礙。

4、飲食調攝。俗話說“少食增壽”“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中醫認爲,五臟各有所喜,五味分入五臟。故日常生活中應做到飲食有節,調和五味。飲食要注意四大原則:軟而緩、鮮而淡、溫而潔、少而精。

5、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是養生的一大法則。過去胃病發病者多爲中年人,而今發病年齡大有提前趨勢,25歲——35歲的年輕人胃病發生率逐年遞增,尤其是年輕白領。因此,如有不適應及早就診,防止病情加重。

趙晨,女,中醫專業,北京市平谷區中醫醫院中醫脾胃科主治醫師,擅長脾胃科相關疾病,在治脾胃疾病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此外,中醫看病講究的是“一人一方,辨證施治。”,也就是說中醫強調個體化診療和整體觀念,注重預防和調護,爲病者的健康保駕護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