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目前中國連鎖飲料市場上最熱門的兩個賽道,一個是新茶飲,另一個就是咖啡。只不過,與新茶飲排隊上市的盛況不同,隨着五一前後各家咖啡上市巨頭公佈自己的財報之後,事情變得更加微妙起來。無論是作爲舶來品主打第三空間的星巴克,還是複合型咖啡店代表品牌Tims,甚至今年依舊在高速擴張的瑞幸,在利潤上的變現多少都有些不盡人意。

在2023年初,庫迪開始促銷活動,隨着當年4月庫迪將促銷價直接拉低至8.8元后,瑞幸宣佈了9.9元的促銷常態化,於是到了春夏之後,甚至幾乎從來沒有參與價格戰的星巴克都一度宣佈了19.9的限時優惠券。雙方的競爭幾乎已經到了白熱化的地步。

雖然雖然各家在2023年末對於新一年的困難恐怕已經有所預期,開始逐漸收緊補貼力度,但真到了到了2024年初,咖啡店生意遇到的困難還是超出想象。寒冷的天氣、低迷的需求、9.9元價格戰、大費周章的一邊開店一邊關店,市場上的咖啡店的聲音確實不小,但最終落到財務數據上,各家都不算好看。

Tims中國經營者TH international股價從5美元跌至1美元,瑞幸的股價一度衝上38美元的高點,隨後回落到20美元,而對星巴克來說,作爲咖啡賽道的王者,除了瑞幸和Tims這樣的上市公司之外,Manner和開邊大街小巷各具特色的複合型咖啡店同樣在蠶食其市場。

甚至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星巴克2024年第一季度財報上,中國市場這一板塊,幾乎除了門店數量的增長之外,幾乎是全面下滑,收入從7.638億美元下降至7.058億美元;同店銷售額下滑11%,原因是交易量下滑4%、平均客單價下滑8%。與之相對的,則是根據公司管理層介紹,國際業務除中國市場外,日本、亞太、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區等的收入都在增長。

01 瑞幸:咖啡平民化,低價沒有盡頭

不可否認,價格戰確實是影響幾乎所有連鎖咖啡品牌利潤的最主要因素。但如果從股價的角度上來看,價格戰給三家品牌帶來的影響幾乎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在2023年價格戰開啓之前,瑞幸的小店外帶模式,爲它帶來了幾乎所有上市咖啡品牌中最高的經營利潤,根據其財報來看其自營店14.7元的杯均價,利潤率爲17.4%,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星巴克在23財年的利潤率只有15.2%。

由此,很多投資者認爲,隨着價格戰逐漸冷卻,瑞幸逐漸提高價格後,配合上龐大的門店數量,品牌的利潤率就能獲得迅速回暖。想來這也是爲什麼瑞幸雖然在今年一季度利潤率同比減少近26%的情況下,在財報發佈後還會迎來小幅收漲的原因。

但事情不會總按照人們的預想前行,如果假定價格戰會在未來結束,再仔細觀察目前庫迪和瑞幸之間的價格戰,就會發現瑞幸的品牌護城河在某種程度上和可口可樂極爲相似,用低價壓縮其他相似競品的生存空間,再用先發優勢擊敗後發品牌。也就是說,隨着價格上漲之後,瑞幸的利潤率逐漸回暖,隨着利潤空間被釋放,還是有可能會有新的競爭對手切入這條賽道。

更不用說對於此時的瑞幸而言,競爭遠遠還沒有到結束的時候。

一方面,是在瑞幸財報發佈沒幾天,庫迪咖啡就宣佈現行門店補貼政策將延長至2026年12月31日,該政策覆蓋現有門店和未來新開門店,不同門店根據房租和競爭等不同因素,可以獲得不同金額的補貼,最高單杯可補貼至14元。

另一邊,則是新人正在加入價格戰之中,例如切入咖啡賽道的肯德基也是主打一個低價切入市場,點開肯德基點餐小程序,你會發現它的首頁上醒目地打上了“肯悅咖啡百店同慶,天天9.9”的字樣。其官方小程序顯示,該項“9.9元”活動時期爲2024年3月39日-4月7日,消費者可在指定門店,通過到店堂食或外帶的形式每天領取一張9.9元咖啡優惠券,供全場咖啡產品使用。

我們再來看一組數據,根據財報來看,星巴克全球營收中咖啡飲料60%,食物18%,與之對應瑞幸自營店的比例是67.8%和5%。可見,星巴克的第三空間提供了更全面的消費場景,而與星巴克相似的是,肯德基基於門店的場景,同樣能夠提供更多複合服務,例如咖啡+早餐,或是咖啡+下午茶。

這就意味着,相比庫迪而言,肯德基在低價咖啡層面上的造血能力顯然更強,再加上遠比星巴克更低的單杯咖啡價格,很可能會同時衝擊星巴克和瑞幸,並且如果能夠下定決心堅持價格戰的話,肯德基的持久力恐怕也更強。更不用說,肯德基雖然切入咖啡賽道不久,但在人流量龐大的商圈已經能夠輕鬆做到單日100杯+,這已經在一定層面上論證了肯德基強大的品牌影響力。

而且不容忽略的是,如果肯德基直接轉變思路,將咖啡從以盈利爲主,轉向依靠肯德基玩家門店和強大的供應鏈能力,將咖啡作爲引流品,就有可能改變整個咖啡賽道的邏輯。

更不用說,如果我們觀察一直被咖啡企業作爲樣板的韓國咖啡市場就不難發現,作爲一個相比國內無論店租還是人員成本都更高的市場,咖啡整體價格卻更低,在不少擁有近10張桌子的店面裏,一杯冰美式1500韓幣(約7.8元),冰拿鐵2000韓幣已經是常規價格。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韓國便利店裏2000韓幣每瓶的350ml可樂,如果真的將韓國市場作爲樣板,那就意味着目前中國的咖啡市場價格還遠遠沒有見底。

當瑞幸面對低價這樣一個很可能是沒有盡頭的戰爭時,能否取得勝利關鍵恐怕還是在於,是否能夠做到利用點位和心智的優勢,在價格相較競爭對手高1到2元的情況下,讓消費者依舊堅持選擇。或者是,在目前價格戰的前提下加速擴店,培養更多的消費者,從而加強自己在供應鏈層面的優勢,進一步降低成本,用低價斷絕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想來這也是爲什麼,幾乎所有的咖啡連鎖品牌都在逐漸收緊價格戰力度的原因。

但從長期來看,中國的連鎖咖啡市場的價格戰瘋狂程度可能會有所收斂,但戰線大概率會變得更長。或者說的更直白一點,隨着消費者對於咖啡文化的接受度不斷提升,咖啡的價格變得更低,恐怕是一個無可避免的趨勢。

02 星巴克:平價咖啡衝擊?還是社交貨幣爭奪戰

與瑞幸完全相反,星巴克在新一季度財報發佈後,星巴克一季度的營業收入爲85.6億美元,同比下降2%,不及市場預期的91.3億美元;淨利潤爲7.72億美元,同比下降14.96%。具體到地區,中國店同店銷售下降了兩位數11+%,美國本土門店,也下降了3%+,雖然除了中美兩國市場之外的幾乎所有市場都在增長,但作爲星巴克最重要的兩個市場的下跌,直接導致其全球銷量下降了近4%。

星巴克股價在夜盤交易中即大跌11.63%至78.20美元,創下52周新低。次日交易中,股價繼續下跌至74.44美元。雖然星巴克的創始人舒爾茨表示,星巴克該季度股價的下跌主要是因爲美國市場的下降,但華爾街的分析師則完全持有不同的觀點,他們表示“該公司和投資者面臨的問題是,這些挑戰是關於品牌、相關性和競爭力的暫時性問題,還是更長期的問題,尤其是在中國。”

如果所有的問題止步於此,確實可以簡單的將星巴克的問題歸因於業績表現不佳。或者說是被瑞幸等新興咖啡品牌衝擊,導致市場大幅度下滑。但從整體上來看,對茶飲和咖啡品牌來說,會員對品牌的價值貢獻遠遠高於非會員,星巴克也在財報中表示,會員規模爲星巴克築起了堅實的護城河。財報數據顯示,本季度,星巴克90天活躍會員規模突破2100萬,達到歷史最高點,會員總數持續增長,超過1.27億;會員銷售額持續增長,銷售佔比增至75%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只聚焦於產品端來看,星巴克固有會員羣體依舊對星巴克的品牌抱有足夠的濾鏡,正如星巴克管理層所說,目前來看星巴克的整體銷量下滑主要還是源於偶爾光臨的顧客羣(occasional customer)客流量下降,尤其是下午和晚上。

但考慮到折扣前14.7元和近30元的均價之間的巨大差距,很難簡單的將偶爾光顧客羣的轉向歸因於瑞幸和庫迪的價格戰。因爲如果從只從價格層面上來思考的話,星巴克和瑞幸簡直不像一個世界的生物,按比例粗略估計扣除食物單純論飲料收入,在2023年瑞幸瑞幸店均年收益224萬,星巴克則是262萬,也就是理論上只要瑞幸杯均價能提高2.5,單店飲料營收上也能超過星巴克,這就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差距,也就是說如果完全以價格論英雄,瑞幸恐怕能很快消滅星巴克。

因此從目前來看,星巴克的偶爾光臨顧客羣的轉向,更多的還是源於新茶飲品牌撼動市場。想來這也是爲什麼華爾街的觀點中提到的並不是定價,而是品牌、相關性和競爭力。

或者我們可以說的更直白一些,對於偶爾光臨星巴克的顧客羣體而言,除了偶爾需要休息或者臨時辦公的地點之外,星巴克的社交貨幣屬性,在過去很多年裏對於這類客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項。但如果我們觀察像喜茶這類新茶飲品牌,會發現兩者之間存在極高的相似度。

一方面,在店面裝修上投資不低,選址又幾乎和集中在商圈內,爲逛街或是臨時需要場地的消費者提供空間,同時通過大量的聯名、不斷推出的新產品,爲消費者提供社交貨幣。與此同時,相比星巴克動輒30+的高消費,喜茶在去年率先下沉後,整體產品的價格大幅降低。

相比之下,在空間屬性上兩者相差不大,但在聯名豐富度和新品推出的速度上,雙方則極大地拉開了差距。如果此時價格差異巨大,自然就會大幅度的損失偶爾光顧客戶羣體,畢竟對於這些消費者而言,他們對品牌沒有強烈的認可,他們需要的是即時的價值反饋:舒適的空間或是可以用來拍照發朋友圈獲取社交貨幣產品。

想來這也是爲什麼,星巴克會開始發放優惠券並嘗試將價格降低至20元左右,同時推高推出新品頻率的關鍵因素。我們從辛巴克首席執行官Laxman Narasimhan的發言中也能看到一些端倪:“中國整個咖啡和茶飲領域,我們看到的是正在發生激烈的價格競爭。我們選擇不參與其中。我們是一個優質品牌,已經建立了超過25年的業務,擁有巨大的競爭優勢,有很棒的合作伙伴……你所看到的是激烈的競爭,特別是在茶飲領域,它與咖啡重疊。”

事實上,我們總是將新茶飲和咖啡看做兩個賽道,但到了現在或許我們要意識到一件事,從功能性的角度上來看,茶飲和咖啡,同樣能爲人提供大量的咖啡因。在出餐和空間等多個方面上來說,茶飲和咖啡同樣有大量的重疊,隨着茶飲賽道的競爭已經幾近飽和,即使不考慮大量茶飲品牌正在切入咖啡這個賽道不提,他們本身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擠壓咖啡的生存空間。

03 Tims:眼下最重要的是跑通盈利模型

至於Tims,從目前的情況來看,Tims甚至很難說是否拿到了和星巴克或是瑞幸金正的門票。如果我們回看2023財年的數據,從營收層面來看,營收:tims爲240萬。瑞幸241萬,星巴克中國店均341萬,三者確實無限接近。但問題是如果我們進一步來看,就會發現Tims目前還困頓在高昂的邊際成本之中:

廣告費支出佔銷售比例:瑞幸是3.2%,星巴克全球是1.4%(未單獨列出中國區數據),Tims則是三家中最高的6.4%。

店租+水電雜費:Tims每月4萬3,佔營收21%(其中包含閉店費用,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Tims依舊未跑通單店模型),瑞幸月2萬3佔營收11%

店裏人工成本:Tims月4.5萬佔營收22%,瑞幸月3.3萬佔營收16%

門店折舊佔總營收:Tims8.8%,星巴克3.8%,瑞幸2.5%(一年折舊8萬,按5年折)

總部人力佔總營收:tims21.7%,星巴克6.8%,瑞幸7.3%

這些數據幾乎論證了一個點:對目前的Tims而言,其營收只是堪堪接近瑞幸,但由於其運營思路與星巴克整體類似,而且是提供各類餐食的複合型咖啡店,這就使得其運營成本佔比大幅上升,再加上其店面數量不夠多,使得總部的邊際成本相較辛巴克和瑞幸而言極爲龐大。顯然在中國市場,Tims或多或少有點被星巴克的先發優勢打的抬不起頭,再加上目前品牌認知和滲透率不足,也是的營銷費用雖然佔比最高,但整體不足的問題被進一步放大。

但在這樣一個市場環境裏,對Tims而言,相比之和瑞幸或是星巴克的競爭而言,如何跑通單店模型,從而在保證盈利的前提下快速開店,從而更快地降低邊際效應,恐怕纔是優先要考慮的問題。而這對於拿到投融資的咖啡賽道新興玩家而言,更是如此。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新消費Daily”(ID:ibrandi),作者:Innocent Roland,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