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柳州日报

“老”企业跑上“新”赛道

——聚焦新材料制造企业:广西桂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家成立于1958年的小型矿山企业,如何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焕发出新的生机?4月17日,在位于柳东新区的广西桂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桂柳新材”),该公司董事长覃胜先向记者娓娓道来:“找准自己的路子,用长远的眼光、平稳的姿态向前走,通过不断创新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1958年,桂柳新材的前身广西下田锰矿创建,2002年改制为民营企业,2021年股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该公司发展成为拥有三个生产基地、年产值规模达10亿元的大中型企业,“拳头产品”电解二氧化锰年产能达8万吨,在全国行业内排名第三,研发的无汞碱性电解二氧化锰、高性能P型电解二氧化锰、尖晶石型锰酸锂等产品得到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电池厂商认可。

目前,该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专利46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还跻身“广西民营企业100强”。

找准路子 艰苦创业

时间倒回20世纪80年代,广西下田锰矿面临资源枯竭该何去何从的生存大考验。“前辈们有过许多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覃胜先回忆,最终大家还是把眼光放在了“锰系”材料的深加工上,利用品质不佳的锰矿进行技术加工,生产电解二氧化锰,企业也从“粗放型”生产经营转变为“精细型”的锰化工企业。

经历过苦苦寻求一线生机的时代,覃胜先将“创新”二字深深刻在脑海。“那时候出口海外的要求是产品铁含量不超过200ppm(百万分率),我们只能做到300ppm,技术上达不到。”覃胜先说,由于技术落后,企业只能看着送到眼前的订单“望洋兴叹”。

如今,桂柳新材通过技术创新和装备更新,与行业研究院合作开发了钛合金阳电极运用于生产,成功将产品铁含量控制在100ppm左右,高端产品甚至能达到50ppm。“技术上的飞跃,只有靠创新才能实现。”覃胜先说,如今企业生产的产品得到了南孚、双鹿、德国瓦尔塔等业内知名企业的认可,成为他们的供应商。

技改驱动 发展壮大

纵观桂柳新材的发展历程,创新驱动、技术改造等关键词贯穿始终,也因此企业才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风向中有了稳稳立足的定力。

覃胜先说,企业如今市场占有率达27%的P型电池二氧化锰,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成为“拳头产品”。

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寿芬记得,企业刚推出这款产品不久,有浙江的客户反馈,产品放电的下降率太高,本来新电池能放电105分钟,过一两天就只剩70多分钟。为了解情况,覃胜先带着陈寿芬等技术骨干一起前往浙江。

“客户拿我们的二氧化锰制成电池后,会做一个高温储存放电测试,将电池放在烘箱里高温储存,然后再拿来放电。我们的产品经过测试,放电时间只能达到60到70分钟。”覃胜先说,客户的这一需求是考虑产品出口时需要用集装箱海运提出的,如果达不到,那么产品在业内的口碑将下滑。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覃胜先决定建设自己的电池放电试验室,自己制作电池进行放电检测,从中发现问题,然后改进二氧化锰生产工艺。陈寿芬说,大概花了两年时间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新设备后,大家逐渐掌握了方法。覃胜先自豪地说,现在P型电池二氧化锰进行高温储存放电测试,已经从原来的70分钟提高到90至95分钟,下降率在5%到10%。目前,桂柳新材生产的P型电池二氧化锰在整个行业内市场占有率最高。

精耕细作 焕新升级

近年来,桂柳新材瞄准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精耕细作”,调整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先后研发了锰酸锂、无汞碱性电解二氧化锰、锂电池用四氧化三锰和高纯硫酸锰等新产品,其中锰酸锂是锂电池正极材料,主要应用于3C数码电子产品、电动物流车、扫地车等。去年11月29日,桂柳新材搬迁升级转型项目一期工程生产线正式试产,开启了向“锰系”新能源新材料领域进军的新篇章。

“企业发展好了,我们也不能‘走偏’,还是要坚定不移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覃胜先说,企业将一如既往地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创新技术,加大新能源材料产品的生产,开发生产电池级高纯硫酸锰和锂电池用四氧化三锰等新产品,努力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锰系”电池正极材料服务厂商。

记者手记:从艰难转产求生存,变为奔跑在新能源新材料赛道上的现代企业,历经65年风雨的桂柳新材,通过创新抢抓市场机遇,不断升级迭代产品,实现“老树发新枝”,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柳州推进传统产业“焕新”的今天,以桂柳新材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正乘势而上,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全媒体记者 谢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