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柳州日報

“老”企業跑上“新”賽道

——聚焦新材料製造企業:廣西桂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家成立於1958年的小型礦山企業,如何在大浪淘沙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煥發出新的生機?4月17日,在位於柳東新區的廣西桂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桂柳新材”),該公司董事長覃勝先向記者娓娓道來:“找準自己的路子,用長遠的眼光、平穩的姿態向前走,通過不斷創新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1958年,桂柳新材的前身廣西下田錳礦創建,2002年改製爲民營企業,2021年股改爲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該公司發展成爲擁有三個生產基地、年產值規模達10億元的大中型企業,“拳頭產品”電解二氧化錳年產能達8萬噸,在全國行業內排名第三,研發的無汞鹼性電解二氧化錳、高性能P型電解二氧化錳、尖晶石型錳酸鋰等產品得到國際、國內知名品牌電池廠商認可。

目前,該企業被評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專利46項,其中發明專利29項,還躋身“廣西民營企業100強”。

找準路子 艱苦創業

時間倒回20世紀80年代,廣西下田錳礦面臨資源枯竭該何去何從的生存大考驗。“前輩們有過許多嘗試,但都以失敗告終。”覃勝先回憶,最終大家還是把眼光放在了“錳系”材料的深加工上,利用品質不佳的錳礦進行技術加工,生產電解二氧化錳,企業也從“粗放型”生產經營轉變爲“精細型”的錳化工企業。

經歷過苦苦尋求一線生機的時代,覃勝先將“創新”二字深深刻在腦海。“那時候出口海外的要求是產品鐵含量不超過200ppm(百萬分率),我們只能做到300ppm,技術上達不到。”覃勝先說,由於技術落後,企業只能看着送到眼前的訂單“望洋興嘆”。

如今,桂柳新材通過技術創新和裝備更新,與行業研究院合作開發了鈦合金陽電極運用於生產,成功將產品鐵含量控制在100ppm左右,高端產品甚至能達到50ppm。“技術上的飛躍,只有靠創新才能實現。”覃勝先說,如今企業生產的產品得到了南孚、雙鹿、德國瓦爾塔等業內知名企業的認可,成爲他們的供應商。

技改驅動 發展壯大

縱觀桂柳新材的發展歷程,創新驅動、技術改造等關鍵詞貫穿始終,也因此企業纔在變幻莫測的市場風向中有了穩穩立足的定力。

覃勝先說,企業如今市場佔有率達27%的P型電池二氧化錳,就是通過技術創新成爲“拳頭產品”。

該公司總經理助理陳壽芬記得,企業剛推出這款產品不久,有浙江的客戶反饋,產品放電的下降率太高,本來新電池能放電105分鐘,過一兩天就只剩70多分鐘。爲了解情況,覃勝先帶着陳壽芬等技術骨幹一起前往浙江。

“客戶拿我們的二氧化錳製成電池後,會做一個高溫儲存放電測試,將電池放在烘箱裏高溫儲存,然後再拿來放電。我們的產品經過測試,放電時間只能達到60到70分鐘。”覃勝先說,客戶的這一需求是考慮產品出口時需要用集裝箱海運提出的,如果達不到,那麼產品在業內的口碑將下滑。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覃勝先決定建設自己的電池放電試驗室,自己製作電池進行放電檢測,從中發現問題,然後改進二氧化錳生產工藝。陳壽芬說,大概花了兩年時間進行技術改造、引進新設備後,大家逐漸掌握了方法。覃勝先自豪地說,現在P型電池二氧化錳進行高溫儲存放電測試,已經從原來的70分鐘提高到90至95分鐘,下降率在5%到10%。目前,桂柳新材生產的P型電池二氧化錳在整個行業內市場佔有率最高。

精耕細作 煥新升級

近年來,桂柳新材瞄準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精耕細作”,調整產品結構轉型升級,先後研發了錳酸鋰、無汞鹼性電解二氧化錳、鋰電池用四氧化三錳和高純硫酸錳等新產品,其中錳酸鋰是鋰電池正極材料,主要應用於3C數碼電子產品、電動物流車、掃地車等。去年11月29日,桂柳新材搬遷升級轉型項目一期工程生產線正式試產,開啓了向“錳系”新能源新材料領域進軍的新篇章。

“企業發展好了,我們也不能‘走偏’,還是要堅定不移走專業化、特色化道路。”覃勝先說,企業將一如既往地加大研發投入,不斷創新技術,加大新能源材料產品的生產,開發生產電池級高純硫酸錳和鋰電池用四氧化三錳等新產品,努力發展成爲國內領先的“錳系”電池正極材料服務廠商。

記者手記:從艱難轉產求生存,變爲奔跑在新能源新材料賽道上的現代企業,歷經65年風雨的桂柳新材,通過創新搶抓市場機遇,不斷升級迭代產品,實現“老樹發新枝”,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在柳州推進傳統產業“煥新”的今天,以桂柳新材爲代表的一批企業正乘勢而上,爲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新動能。

全媒體記者 謝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