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財險風險處置或迎最終章!5月9日,有業內消息表示,申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申能財險”)已舉行開業典禮,正式開業。近期,申能財險官網也正式上線。

回首已經翻篇的天安財險,曾經風光無限,一度躋身財產險第一梯隊,最終卻被接管,資不抵債,天安財險何以至此?申能財險開業,公司將駛向何方?

百億申能財險啓航

獲批籌建近8個月後,申能財險正式開業。北京商報記者獲悉,5月9日,申能財險開業儀式在上海舉行。

申能財險總部位於上海,註冊資本100億元,從股東結構來看,申能財險8家股東均來自國資系統。其中,持股比例45%的申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爲申能財險控股股東,申能(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申能集團”)通過申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申能股份有限公司(持股5%),合計持有申能財險50%股權,成爲申能財險實際控制人。

申能集團擁有電力、燃氣、金融、戰略新興四大產業板塊。並且,申能集團在着力打造新能源業務。基於股東背景,申能財險將發展目標錨定在綠色保險。“成爲一傢俱有價值創造能力的綠色財產保險企業,公司還將圍繞客戶及綠色產業鏈的保障與風險管理需求,創新更多綠色保險和風險減量服務,建立可持續的合作關係。”申能財險在官網強調。

綠色保險作爲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受到保險業的重視,頭部財險公司在發展環責險、創新綠色保險、助推能源轉型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實踐,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數據,2023年,我國綠色保險業務保費收入達到2297億元,賠款支出1214.6億元。但是將整個公司發展定位爲“綠色財產保險企業”的,申能財險爲業內首家。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工程執行主任袁帥表示,申能財險可以充分利用股東的優勢,爲綠色產業鏈的保障和風險管理提供更多創新服務。

縱覽整個綠色保險市場,部分保險機構在業務方面已經開展了有益探索,但市場還存在承保能力不足、經營效益欠佳等問題。作爲市場“新秀”的申能財險,擠入如今的綠色保險市場,又將面臨怎樣的挑戰?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表示,對於申能財險來說,發展綠色保險需要關注市場趨勢、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綠色保險產品,以及在風險管理和定價方面進行精準設計等。

申能進,天安退

此前有市場傳聞稱,申能財險會成爲天安財險資產負債的承接方。

確實,從管理層安排來看,能通過申能財險看到天安財險的影子。申能財險首任總經理由天安財險託管組組長的盛亞峯來擔任。盛亞峯已經於今年初辭任中國太保大灣區發展總監的職務,目前是申能財險法定代表人。

天安財險是國內第四家財產險公司,曾有一萬八千餘名員工、近萬人的營銷員隊伍。曾經風光無限、一度躋身財產險第一梯隊的天安財險,最終淪落到被接管,資不抵債,不禁讓人唏噓。

時移世易,堪稱傳奇的天安財險何以至此?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作爲中小保險公司激進擴張的代表之一,天安財險曾試圖借理財險“彎道超車”,在理財險產品“急剎車”後,陷入了兌付危機。

天安財險所倚重的理財險,即非壽險投資型產品,具有投資理財和保險保障雙重功能。具體來說,就是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交付的投資金分爲保費和儲金,並將儲金用於資金運作的家庭財產保險或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產品。

非壽險投資型產品以非保險合同保單負債計量,一般計入“保戶儲金及投資款”科目。2013年天安財險獲得批准開展投資型理財險,試點經營“保贏1號”系列產品。此後天安財險保戶儲金以及投資款收入突飛猛進,2014—2016年,天安財險保戶儲金及投資款一路飆升,分別高達259.26億元、1266.99億元、2474.81億元。

業內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此類產品期限非常短,個別公司的投資收益無法覆蓋負債成本,如果出現大規模退保或者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嚴重,會導致保險公司出現較大的流動性風險。天安財險此後的遭遇印證了這一點。

在保險產品“迴歸保險本源”的轉型定調下,監管部門對於中短存續期產品不斷收緊,2017年1月,原保監會對部分開展發行非壽險投資業務的機構一對一下發通知,要求其暫停非壽險投資型產品的試點。天安財險的保戶儲金及投資款開始大幅下降。同時,從2017年開始,天安財險便需要應對理財險到期給付問題。截至2018年末,天安財險理財險餘額爲566.35億元,其中2019年1—4月完成理財險兌付404.8億元,5—12月尚需完成理財險兌付154.21億元。

此後,天安財險開啓了“賣賣賣”模式,出售債券、股票、基金、不動產等資產回籠資金,逐步消化此前理財險的兌付危機。2020年,本就存在流動性壓力的天安財險“屋漏偏逢連夜雨”,認購新時代信託產品出現逾期。

同年,天安財險被原銀保監會宣佈接管。

如今,申能財險開業,天安財險的風險處置也畫上句號,但曾經的教訓不能翻篇。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表示,保險公司在追求規模和利潤的同時,不能忽視風險管理和產品結構的合理性,不能過度依賴投資型產品,而應注重保障性產品的開發和銷售,真正做到“保險姓保”。

不管保險行業如何創新,“保險姓保”的價值理念不能變。付建指出,監管部門需要及時出臺相關政策,引導保險公司迴歸保障本源,防止保險市場的過度投機行爲。

北京商報記者 李秀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