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每日電訊

從“扛鋤頭”到“刷手機”

鄂西山區智慧農業見聞過去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如今是手機上“種地”,“指尖”澆水、施肥、控溫……在位於武陵山區的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團堡鎮黃泥坡村,智慧農業釋放科技興農紅利,爲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初夏時節農事忙。走進黃泥坡村,放眼佔地1280畝的智能蔬菜園,西紅柿、芹菜、葡萄等特色蔬果大棚整齊排列,生機盎然。

在智能蔬菜園的核心區域,矗立着一座約三層樓高的玻璃溫室大棚。明亮的大棚內,一排排種苗宛如住上了“高層公寓”。碩大的溫室大棚,卻幾乎見不到人影。

“過去,一個大棚要幾十個農民進行育苗、施肥、澆水,哪個環節都不能馬虎。如今,一個大棚只需要兩名管理員。”大棚管理員郜豔芳告訴記者,依託智慧農業管理平臺,溫度、溼度、光照、降雨量、風速、土壤酸鹼值等信息全部通過傳感器聯動聯控。點點手機屏幕,便能實現對大棚的24小時遠程監控,再也不用“鋤禾日當午”了。

“各項指標設置好後,當數值高於或低於預設的閾值,智慧農業管理平臺就會自動推送告警信息到手機上。我們可以根據情況選擇遠程升降簾、膜,遠程噴淋、滴灌水肥等操作。”郜豔芳說,大棚一次可育苗50多萬株,足夠滿足1000多畝田地的用苗需求。

2022年9月,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對口幫扶下,利川市大力實施“菜籃子”工程,在黃泥坡村流轉土地建設集生產、展示、觀光於一體的智能蔬菜園。2023年,智能蔬菜園產出辣椒、白菜、西紅柿等各類蔬果4000多噸,運往武漢、重慶、南昌等地銷售,產值超過2700萬元,直接帶動周邊109戶村民穩定增收。

徐林豔是玻璃溫室大棚的另一名管理員,她原本長期在浙江和廣東等地打工,智能蔬菜園的建成讓她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不僅能掙到和打工差不多的收入,還能照顧年邁的雙親和兩個分別上初中和幼兒園的孩子。

如果說水、肥是傳統農業的關鍵,那麼電毫無疑問是智慧農業的關鍵。據悉,爲了確保智能蔬菜園高品質用電,當地供電部門對一條10千伏配電線路進行了升級改造,同時新增了1臺400千伏安變壓器。

“智慧農業是全電氣化的,我們量身定製用電方案,實現園區用電負荷優化配置,保證特色農業發展用電需求。”國網利川市供電公司營銷部主任冉勐紘說。

時值正午,大棚內溫度達到30攝氏度,徐林豔打開手機,用手指輕輕一點,“嗶”的一聲啓動了放風機,大棚自動捲起塑料篷布,短短几秒實現通風控溫,與人工操作相比,時間縮短了近30分鐘。

“相較於傳統種植,智能蔬菜園蔬果產量增加50%以上,綜合效益提高70%以上。”團堡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孫幫澤說。

(記者譚元斌)新華社武漢5月12日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