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勞動報

上海供水熱線成立15週年

一通電話解決市民用水問題

今年是上海供水熱線成立15週年,記者走近了這羣熱線接聽員,聆聽他們講述15年來“接電話”背後的故事。

每一通來電

都不能被忽視

“您好,有什麼能幫助您的嗎?”在位於四平路的上海供水熱線大樓內,話務員孫文傑正在耐心地接通市民來電。他的身邊還有二十幾位和他一樣的同事,一年365天內,承擔着熱線的接聽工作,提供7×24小時全年無休服務。

如今,上海供水熱線的服務面積約1037平方公里,服務常住人口1200餘萬,年接電量達140萬通。

擔任話務員12年來,孫文傑接聽過的電話量早已數不勝數,通過撥打電話後派單,從而爲市民百姓解決的問題自然也不計其數。

“阿婆,工單我派下去了,你在家等師傅上門檢查,現在可以先用毛巾把閥門包一下,然後關閉一下……”“您先別急,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記錄下來並幫您報修了,等師傅來查看一下,可能和您家水管裏進入了空氣有關……”對於每一位和孫文傑一樣的話務員來說,每一通電話都是有意義的,都不應該被忽視。

“我們並不只是電話的接聽者,還是問題的首位處理員。”供水熱線副經理俞文佳直言,因爲這是一條傳承“精氣神”的熱線,而且也是上海供水熱線秉承“供水熱線、你呼我應”的服務理念。

上海供水熱線的前身是大家熟知的“小郭熱線”,成立於1993年3月8日,由當時的上海市自來水公司組建成立,用來集中受理解決市民有關用水的疑難雜症、並接受社會對自來水服務工作的監督的統一對外熱線。

1999年,自來水公司裂變重組,組建市南、市北、閔行和浦東四家自來水供水企業,實現區域經營;四家公司各自運營自己的熱線電話。

爲了方便客戶,打破區域格局,2009年5月,上海城投整合上水市南、市北、浦東、閔行等五條熱線,推出了“962740上海供水熱線”,建立起了統一的供水服務平臺,集中受理市民各類用水問題。

在智能時代

找尋最佳平衡點

如今,隨着城市生活的不斷發展,這支由話務員組成的人工服務隊伍也在持續推動數字化轉型。從引入智能技術,搭建“智能+自助+人工”“線上線下”服務,到成功從傳統呼叫中心轉變爲客戶聯絡中心,這通“水熱線”正在着力建設智能客戶聯絡平臺。

記者瞭解到,熱線目前的日均接聽量基本爲4000通,其中,有近60%的內容基本都圍繞着查費和繳費展開,相對而言較爲單一。隨着智能語音客服加入電話團隊後,成爲客戶撥打電話的第一接待人,爲客戶智能提供查費、報修與補賬單服務。截至目前,智能語音客服接待客戶達到889905人次。

“通線”15年,上海供水熱線已經從一根單一的電話線,發展到了現在的網站、微博、微信線上業務受理,再到一網通辦網站、隨申辦移動應用,乃至當下的上海供水APP投放,實現了全渠道的數字轉型服務。

但是,智能時代之下,人工接聽依然不可取代,相反,它需要話務員具備更強的接聽能力。如何在智能技術和人工溫情中找尋最佳平衡點,也成爲包括孫文傑等這樣一批話務員所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

“在智能語音客服提供了一部分服務之後,依然選擇人工服務的客戶,那勢必都是比較難解決的‘疑難雜症’,需要我們下更大的功夫去做好這些服務。”孫文傑坦言,如何提供更有效的個性化服務,是供水熱線話務員們需要不斷學習的一個過程。

熱線不再只是接聽電話的單一職能,而是信息收集、信息傳遞、信息公開、數據分析的複合型職能。“我們有信心,繼續當好市民客戶的最佳聯絡員,通過更多的途徑來爲大家解決各種用水問題。”俞文佳說。

■勞動報記者 包璐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