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還要從一個月前說起。

當時,投資界報道星思半導體打折融資事件——《一家B輪公司估值打六折》,反響熱烈。該公司創始人給我們留言時談及當前融資困境:“大家都不投了,而不是擇優而投。”

言外之意,現在還能融到錢就已經算不錯。反觀還有更嚴峻的一幕——

“別說打六折了,打三折都沒人願意接。”

這樣的感受並非個例。中國創投行業正在發生一場深刻變遷:以往熟悉的“募-投-管-退”,正在變成“退-募-管-投”。

去庫存:項目打折也賣不出去

猶記得去年底,清科研究中心在對VC/PE機構的調研中得到了一個有些意外的答案:大家最關心的問題,由募資變成了退出。

退出,正在成爲機構內部最要緊的事,由此引發的一場劇烈調整悄然蔓延:

VC/PE退不出去,給不到LP滿意答卷,想要獲取新的call款或募集下一隻基金變得更加困難。缺乏可持續的彈藥,加上不確定的退出前景,投資機構出手更謹慎了,於是壓力傳導到了創業公司這端。

“估值打折”、“全員搞退出”成爲當下一級市場的寫照。隨之而來,便是業內此起彼伏上演的打折賣老股景象。

如果你在投資人社羣裏,今年一定能看到“出XX企業老股,價格優惠,可刀”的吆喝聲。交流一圈下來,好一點的情況是GP按項目最新估值的六七折開始談,正如某頂級VC機構最近就以近7折的價格接了小紅書的老股。

但其實更多的項目最終成交最多可能也就在五折上下,也有一些類似於SaaS等賽道的項目,持有的投資機構一上來就直接按五折來談了,估值砍到腳脖子。

最近業內盛傳,位列中國大模型五虎之一的知名獨角獸正在賣老股,持有者系身後LP,掛出的價格是該公司現融資估值的五折左右。即便在AI大模型如日中天的當下,投資方也不惜低價叫賣,退出心情顯而易見。

而真實的退出數據更加嚴峻。清科研究中心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共發生362筆退出案例,各市場退出活躍度顯著下降,同比下降56.2%。其中,在 IPO方面的退出案例同比下降49.2%;其他各類退出交易情況也不見起色,回購、股轉和併購交易的同比降幅分別爲50%、71%和55%。

很多項目即便給出誘人折扣,結果也並不盡如人意。正如上述數據——今年一季度VC/PE通過股轉交易的退出案例降幅超七成。可以想像,項目就算打折也難轉賣得出去。

“現在情況是,很多項目打三折都退不出來了。”去庫存,正在成爲創投行業的另一番景象。

一場拉鋸戰

遲遲不見回報,LP率先站了出來。

長三角一家國資背景的市場化母基金合夥人透露,今年春節回來,基金老大便親自牽頭下場,一家一家地約談各家GP,強調退出問題,並要求子基金詳細列出今年的退出計劃。

如今的一級市場,投進什麼項目似乎不那麼重要了,什麼時候能給LP退出成爲最核心的問題,LP只要求實打實的現金迴流。

不久前,華南一家辦LP在社羣裏諮詢“LP去中基協投訴基金GP”的相關事宜,投訴原由——基金管理人不好好搞退出。

大致情況是:該子基金中某項目已經IPO上市,且已過解禁期兩年,股價都快跌沒了,但該GP至今仍未有明確退出措施,也不與LP提供被投企業投後報告。無奈之下,LP纔想出投訴這一步。

壓力同樣給到創業公司這邊,部分創始人正面臨投資人傳達的強烈意志——回購。

一位不願具名的投資人透露,所在機構今年的任務之一就是,說服未完成退出的被投企業儘快履行回購協議。“我們最近正在集中盤查項目,到了回購期還未履約的被投企業,進一步關注創始人名下的資產狀況。”

拋開曾經一同暢想的夢想與情懷,傷感情的“錢”的問題被擺到了桌面上。這段時間,投資機構與創業公司的訴訟明顯多了起來。

“以往,頭部基金處理投資失敗的項目採取write off的方式,很少主動通過訴訟仲裁去爭議解決。但最近兩三年趨勢變了,很多基金管理人採取主動策略,通過訴訟仲裁先發制人做投後管理。”浩天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朱志彤在清科年會上聊起這一變化。

年初與華南一家基金交流,發現對方的退出成績尚可,該機構創始合夥人並不掩飾——“我們退出不少是靠回購。”

相似一幕開始密集出現。“去年我們通過回購、追繳或訴訟等方式,各類基金的退出資產實現了創新高。今年我們依然會繼續加強退出策略,哪怕是回購或者訴訟。”3月初在三亞,一位VC機構老大坦言。

這無疑是一場焦灼的拉鋸戰。

降低預期,該退則退

牽一髮而動全身,似乎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

“我會在深夜接到電話,企業家說快發不出工資了。”某本土創投大佬在最近一次分享中談到,作爲投資機構,你要不要出錢救企業?不救,項目可能就會失敗,之前的投資就打水漂了。

毫無疑問,這將對創投基金的投資組合構成不小的壓力。

親歷行業沉浮,達晨財智肖冰的體會愈發深刻——一家機構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僅體現在投資能力上,更在於募投管退各個環節的綜合實力。

他坦言,過去對於投後管理和增值服務做的相對較少,但當內部開始着手做這些工作,發現其實有很多資源是沉睡在那裏的,需要喚醒、整合成資源爲被投企業服務。如今在機構內部,投後管理不再是一個邊緣的、被忽視的部門。

歸根結底,投資最樸素的道理,就是要真正賺到錢。

適者生存,想起元禾辰坤主管合夥人徐清此前形容,“就像是水,無論是在杯子裏,碗裏,還是在缸裏,雖然表現出的狀態不一樣,但要知道自己是誰,不要執拗於自己的形態,也不要違背最初的本心,這是特別重要的。”

降低預期,放平心態,並且全神貫注觀察市場變化,在最佳時機作出退出決策——這可能是當下最好的對策。

“在今天高流動性壓力的市場環境下,我們作爲投資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心態。”去年在深圳,紅杉中國合夥人周逵提醒,投資人的自律謙虛和心懷理想同樣重要,有夢想但不沉浸於夢想,尊重規律和麪對現實,抓住和創造退出機會。

畢竟,最完美的退出機會總是稍縱即逝。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投資界”(ID:pedaily2012),作者:周佳麗,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