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玉溪日報

截得住 控得實 用得好

星雲湖湖外水資源循環利用綜合性工程成效顯現

2024年5月13日,航拍鏡頭下的星雲湖周官河末端溼地。本報記者 李冉 攝□ 本報記者 李曉蘭

“嘩嘩譁……”伴隨着響亮的水聲,奔騰的水流揚起一米多高,激盪着湧入江川區前衛鎮的小井壩水庫。每小時800立方米的注水量,在乾旱的大地上奏響了一首歡欣之歌。

這些水來自山下星雲湖邊的前衛泵站。5月8日以來,星雲湖邊攔截下的初期雨水中,一部分抽到小井壩等水庫蓄積,一部分檢測達標後將補充入湖。進入雨季,星雲湖“五位一體”湖外水資源循環利用綜合性工程成效顯現。尾水回用、清水入湖,一個湖外水資源循環利用的大格局正在形成。

截得住——

汛期前攔蓄帶抽空、清淤、曬塘做足準備

管控好水資源,是事關治湖成敗的關鍵。

去年以來,玉溪市委深入調查研究,用腳步丈量“三湖”,謀劃提出實施“五位一體”湖外水資源循環利用綜合性工程。在汛期來臨時,把初期雨水、農田尾水、散漏污水等攔截引入攔蓄帶;待汛期大雨沖刷後,經檢測符合標準的清水流入溼地,過濾淨化後匯入湖泊。而攔蓄帶的水,通過建設完善的提水泵站和輸水管網,提到高位用於農田灌溉,並配套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水價綜合改革,從而形成攔截、抽提、調蓄、灌溉、管理五個體系,構建起生態環保基礎設施、農業生產用水灌溉、高效節水水利、高標準農田改造引水、高效林業發展用水“五位一體”的“三湖”湖外水資源循環利用綜合性工程,推動水資源在湖外高效循環利用,實現清污分流、各行其道,爲截住污水、清水入湖找到新的突破口。

爲了應對好初期雨水,今年初以來,江川區在星雲湖沿岸開展汛期前攔蓄帶抽空、清淤、曬塘工作。積極發動沿湖村組幹部羣衆,採取機械加人工方式,開展清河道、清湖濱帶、清庫塘、清溝渠等“一進七清”行動,清除枯萎水生植物、垃圾、淤泥、藍藻等,種植紅柳1.5萬餘株,騰出攔蓄帶庫容185萬立方米、上游調蓄庫壩庫容358萬立方米,爲引導初期雨水徑流入塘入庫做好準備。

5月13日,記者在周官河末端溼地看到,經過幾場雨後,這裏已經蓄足了水。湖邊的水杉林下,經過整治後湖濱地帶乾淨清爽,透湖透景,更顯寧靜。

控得實——

21萬立方米水上山 17萬立方米水補湖

5月,今年的初期雨水如約而至,星雲湖“五位一體”湖外水資源循環利用綜合性工程進入“實戰考驗”。

江川區及時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初期雨水調度工作,降雨前後多次開展現場指揮調度。該區統籌整合水利、住房城鄉建設、生態環境、湖管、氣象、沿湖鎮(街道)及環湖保潔等單位力量,分工協作開展初期雨水調度工作。建立天氣預警響應機制,在雨水來臨時,各部門配合做好河道閘門調度及泵站抽提、水質監測、巡查檢查、調度執行等各項工作。

連日來,江川區及時啓動了前衛泵站、廟灣泵站,每天24小時不間斷將水抽提到小井壩水庫、大寨水庫等調蓄庫壩作爲儲存灌溉用水。後期,根據水質監測數據,達標的水體將通過閘門管控調度至溼地淨化後,用於星雲湖生態補水。

記者瞭解到,5月8日以來,星雲湖流域累計降雨41.4毫米,產生地表徑流90.27萬立方米。截至5月13日,累計抽提至上游庫壩調蓄21.44萬立方米,調蓄帶留存51.61萬立方米,其餘17.22萬立方米調度補湖。

用得好——

解決尾水回用和清水入湖矛盾

走進前衛泵站,機器轟鳴,3臺泵水機24小時運轉,每天的抽提能力達4.8萬立方米。經過一臺站,這裏的水便抽到了山上的小井壩水庫——這是一座小(一)型水庫,水庫庫容172萬立方米,供應着前衛片區生產用水。

“今天水庫的水有14.35米了,去年5月份只有12米。”小井壩水庫管理所所長陳路生滿臉欣喜,“我開玩笑說,今年用小井壩水庫的水,周邊幾個村子每人頭上都能增加100多塊收入呢!這回大春小春都有水了,栽煙栽菜都可以多栽點、栽好點啦!”

老水利人陳路生對這個工程豎起大拇指:“這些初期雨水直接衝進湖裏會造成污染,抽到我們這裏存下來,澄清後還可以用,在農業上用水很‘解渴’,又減少了入湖污染,這個循環利用模式太好了。”一旁的趙官村委會村民楊仙說:“我家栽了3畝烤煙,今年栽煙水不愁了,水比以前多了。”

“這個工程在今年雨季算是第一次‘實戰演練’,可以說經受住了考驗,效果很好,解決了以往尾水回用和清水入湖之間的矛盾。”江川區水利局副局長張小明說,“下一步,我們將在精細管控上繼續下功夫,貫徹落實好市委的工作要求,加快推進相關工作,像建電網一樣建水網,像管生活用水一樣管農業用水,促進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