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闻晨报

专访金鸡奖获奖片《冰下的鱼》导演张力:

用“体感”致敬人生和父母

制图/潘文健

在北方老工业城市齐齐哈尔,年逾80的退休教师赵丽华想要去职工浴池泡澡,却多次被拒之门外,人到中年的儿子朱红兵上有老下有小,家庭本身已“内忧外患”,几经波折最终仍然无力为母亲拿到这张“通行证”……即将于5月23日全国上映的电影《冰下的鱼》讲了这么一个看着有些憋屈的故事,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在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该片曾荣获2021年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时隔3年终于能正式和全国观众见面,晨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影片导演、编剧张力,请他讲述创作这部影片的初衷和感悟,解读剧情和细节意象。

回到家乡

这是献给父母的电影

《冰下的鱼》中,曾主演《舞台姐妹》《山村姐妹》的老艺术家高放塑造了一位刚硬又令人感伤的老人形象,看似简单的需求想要实现却异常艰难。

另一边,周波饰演的儿子朱红兵为了帮助母亲实现愿望四处奔忙,同时还要面对职场上事业的瓶颈,工厂里“后浪”袭来“铁饭碗”难保,家庭中还要解决婆媳之间难以调理的矛盾,面对生理机能的尴尬变化,以及掏空老本给儿子北京买房的现实压力。

为何要写这样一个看着让人有些“窒息”又格外“人间真实”的故事?用60后导演张力自己的话来说,因为父亲职业的原因,他是在电影院长大的孩子,《天堂电影院》的前半部分就是他儿时生活的写照。后来在很多行业工作过后,最终在38岁仍然回到了熟悉的影视行业,完成儿时的梦想。

2016年,张力的父亲去世,让他下定决心要拍一部献给父母的电影,“我想到母亲80多岁了,她要去洗澡的话谁陪她去,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后来我就做了很多社会调查,尤其东北的老人在家是不愿意洗澡的,都愿意去搓澡,去自己工作了一辈子的职工浴池洗澡,因为那里有他们的情感、青春和所有的记忆。”

故事的背景选在了张力的故乡齐齐哈尔,梅里斯湖的冬捕节、泡澡搓澡文化、国营企业的改制、酒桌上的人情世故、婆媳间的争吵方式、夫妻间的相处模式,剧情和细节都让观众感受到了浓厚的东北特色。

齐齐哈尔是导演生活了近20年的家乡,不过对于如今已经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张力来说,写当下的齐齐哈尔仍然有些距离,因此他在创作剧本时回去了几次,去工厂、宿舍、职工浴池采风,还带着主演周波体验生活。

“白天上午他就睡觉,中午他问我咱们体验生活体验啥,我说不着急你好好休息,下午三四点我们出发了,其实就是让他去跟我的朋友同学喝酒,在酒桌当中他一下就知道了,我要塑造的齐齐哈尔中年男工人是什么样的,他们怎么说话,表情动作是什么样的,他们又是怎样与父母朋友交流的。周波当时还和我说,很多导演都让我体验生活,但你是让我真正体验生活的人。生活是什么样的?就是烟火气。”

离开家乡多年后回到故里,张力的感慨正如这几年很多东北题材影视剧展现的那般,和一线城市相比,某些地方没落陈旧的街景难以找到曾经繁华的影子,“齐齐哈尔曾经是非常辉煌的城市,小时候非常繁华,不过这些年随着人口外流严重,尤其是中青年这个年龄段的骨干力量,大家上完大学就很少再回来了,导致城市衰败得很快。”

《冰下的鱼》都是实景拍摄,片中陈旧的矮楼、逼仄的房间、脏乱的小巷,在齐齐哈尔这座三线城市,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起码我要表现的这些老职工还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可能很多观众会有一种反差感和落差感,惊讶于还有人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当然齐齐哈尔也有新楼和高楼大厦,但那是另一批人,是新贵或者说是新兴的知识分子和做生意的,他们会居住在那样的环境里。”

见证了家乡外在的变与不变,让张力欣慰的是,家乡人骨子里流淌的东西没变,还是那样豪爽仗义。

“不孝之子”

也是对一代人的诘问

有趣的是,《冰下的鱼》英文片名可直译为“不孝之子”,有些观众可能不理解,明明片中朱红兵一直努力想要帮母亲完成在职工浴池洗澡的愿望,在家庭中也承担着重任,他真的是“不孝之子”吗?

在张力看来,朱红兵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儿子,用“不孝之子”其实是一个反语,也是对这一代人的一种诘问。

“朱红兵拼尽全力最后还是没有实现他母亲如此简单的小愿望,或者说他其实最终仍然没有理解母亲的所思所想。他的母亲要的不是一次洗澡,要的是存在感和生命的尊严,即一场有尊严的告别。我们这两代人都是很传统的,孝道在我们心里根深蒂固,大家最怕别人说的就是你是个不孝之子。我们都装作很孝顺或者竭尽努力去孝顺,但实际上大家可能都不在那个点上,你不知道老人要的是什么。就像朱红兵一样,他很无奈也很无力,但是他真的体会不到他母亲想要什么。”

母亲赵丽华想要“洗干净”自己从而有尊严地告别人世,儿子朱红兵为了达成母亲的愿望四处求人,又经历了多次“尊严扫地”的侮辱,《冰下的鱼》整部影片的核心其实就是尊严。

“实际上真正触碰大家底线的就这俩字。包括我们生活中,路上谁碰了一下,你要道个歉就没事了,你扬长而去,就是你碰了我尊严这一底线,这电影也一样。”张力解释道。

同时,《冰下的鱼》里展现的赵丽华和儿女的亲子关系,也让很多观众感同身受。

比如她经常收到远在外地的女儿的衣服礼物,却在电话里和女儿逐渐无话可说,因为她更希望的是女儿能回来看看她;和儿子朝夕相伴,儿子却无法理解她的最终诉求,这样的隔阂需要沟通,更需要两代人一起去打破。

影片中还有很多展现复杂母子关系“极近又极远”的动人细节,比如朱红兵走进母亲的房间,沉默地站在窗前反复打响原本放在窗台上的打火机,这个设计就来源于张力本人的经历。

“我父亲离世以后,有一次我母亲正好出门了,我走到她房间的阳台上,看到窗台摆件下面压了一个纸条,纸条写着‘国卿(张力父亲名字),昨天我梦见你回来了’。戏里朱红兵打打火机就跟那时的我一个状态,我就站在窗户前想,我母亲为什么把这纸条压在窗台上,我就想到其实是因为他俩经常在这坐着聊天喝茶,看外面人来人往,所以她就觉得是不是他俩能在这有对话。”

影片快到结尾时,朱红兵实在没有办法让母亲进职工浴池,于是找了酒店开房,看到浴缸里母亲无法洗到后背时,毅然来到母亲身旁帮她搓澡的场景,堪称是全片最让人震撼的部分,但也有部分观众表示看完有些不适。

对此,张力认真解释道:“我希望对中国传统母子关系的探讨进行一些大胆突破。我们小时候当然跟母亲腻腻歪歪在一起都无所谓,但一旦你到十几岁以后,尤其是男生,他基本上跟母亲就慢慢成了男人和女人的两性关系。尤其是你成家以后,那就成了两家人,但是母子的血脉是永远相通的,所以我就想在这方面有一个大胆的触碰,而且母亲给孩子洗澡是正常的,但是儿女给母亲洗澡并不是常见的事。的确也有伦理问题在里面,但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母亲这样了,你会怎么办?”

影片结尾,暴雪将至,遭遇中年危机的男人朱红兵在铁轨上踉踉跄跄奔跑着,也被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无力前行,脸上挂满了无奈和茫然,正如片名“冰下的鱼”,几代人要面对不同困境,却同处在困顿撕扯的生命状态,探照出人性之幽微。

晨报记者 陆乙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