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智通財經網

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佈局,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佈局建設未來產業,運用先進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對於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關乎未來我國國家競爭力的重中之重,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個層面都在積極探討摸索。毫無疑問的是,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政策體系,而整個政策體系需要一個落地的底座。那麼究竟什麼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底座?近期一些官方公開表述給出了方向。

在4月26日,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劉文強表示,培育和發展未來產業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工業和信息化部高新技術司副司長柏傑更是表示,培育未來產業需要壯大產業主體,要引導領軍企業前瞻謀劃新賽道,實施中央企業未來產業啓航行動計劃;建設未來產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孵化基地,梯度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小巨人”企業;依託龍頭企業培育未來產業產業鏈,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結合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創建未來產業先導區,推動產業特色化集聚發展。

結合當前實際來看,創建未來產業先導區有望成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進而成爲承載未來整個國家戰略政策體系的基石。

何爲未來產業?“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佈局一批未來產業。”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開闢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今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重點推進未來製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業發展,此外還強調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是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

官方定義來看,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載體,同時還能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未來產業具有顛覆性和原創性,但是又有不確定性和長週期性,需要政府的長期扶持何合理引導。因此,要發展未來產業,就必然繞不開政府的合理引導和持續孵化。科技孵化器最早由美國的喬·曼庫索提出,第一個科技孵化器於1959年誕生於美國紐約。到上世紀80年代,隨着孵化器在促進就業和技術成果轉化方面的顯著作用,孵化器行業逐步向縱深發展。以美國經驗來看,美國之所以能成爲世界科技強國,科技孵化器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國的高新科技區也經歷了長期發展,並且對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有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僅爲54個。截至2023年11月,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數已達178家。2023年前三季度,國家高新區生產總值12.33萬億元,同比增長7.11%。從基地平臺看,聚集了近80%的全國重點實驗室、70%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從研發投入看,國家高新區企業研發投入超萬億元。從成果產出看,智能機器人、衛星導航等一批引領性原創成果在高新區加速產業化。以北京中關村和上海張江爲例,2022年,中關村企業總收入8.7萬億元,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7萬家;2023年1至10月,上海張江高新區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9576.5億元,約佔全市的80%。同時在園區運營上,湧現了一批A股上市公司,例如中關村科技園區最早的開發建設成員電子城,張江科學城主要運營商張江高科、蘇州工業園區開發運營主體中新集團、中國光谷開發商東湖高新,還有市北高新蘇州高新南京高科等等。

研究機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園的市場規模約爲3.6萬億元,預計到2025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園的市場規模將達到6.3萬億元。以傳統孵化器和科技園區來看,我國已經走過了空間賦能、政策賦能、資本賦能、產業賦能幾個階段。當下,未來產業先導區已經進化到創新賦能的階段。

久興投資基金經理王璽分析稱,政府以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做爲抓手,可以引導地區合理化佈局,充分發揮各地區在高校人才、產業鏈環節差異化優勢。同時,未來產業先導區可以承載政府產業扶持政策、組織專業化服務、對接資本,還可以挖掘並推廣在產業轉型、技術創新、市場應用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和優秀案例,激發更多企業和地區創新發展動力。國家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未來產業先導區是重要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