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紅河日報

發展草編經濟

●通訊員 孔瀾瑾 文/圖

本報訊 建水縣西莊鎮堅持把助農增收擺在重要位置,立足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小庭院”“小果園”“小草編”經濟,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全面推進村莊美、產業強、百姓富。

該鎮以鄉村旅遊爲抓手,積極探索“小庭院”經濟發展模式,合理開發利用閒置古民居、農家小院,改造提升爲民宿、客棧、特色餐飲店,以小微產業增加羣衆收入。目前,成功打造鄉會餐廳、故山秋咖啡店、楸野民宿、結廬民宿、新房拾菌、馬家營7號咖啡等以山水田園爲主題的特色民宿、特色農家餐飲店90餘家,提供就業崗位850餘個,年務工收入3060萬元,新房村入選全國2023“和美鄉村百佳範例”宣傳推介名單,團山村入選2023年雲南省“最美鄉愁旅遊地”名單和“品牌旅遊村”名單.2023年,全鎮共接待遊客117.74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795萬元。

該鎮充分挖掘本地農業優勢特色產品潛力,引導羣衆圍繞瀘江河兩岸發展連片農田、荷塘、菜畦、果園,重點培育以蓮藕、茨菰、草芽等水生蔬菜和藍莓、草莓、石榴、柑橘等特色水果爲主的輪作觀賞和體驗景觀農業區,並開發農業觀光、農事體驗、水果採摘等鄉村旅遊項目。目前,全鎮已發展水生蔬菜基地10000餘畝、特色水果採摘園區8400餘畝,開發農事採摘體驗點30餘個。

依託“婦女之家”,該鎮還成立以互幫、互助、互學爲目標的“巧媳婦編織協會”,把零星、分散的草編農戶聚集起來,通過編織技藝把稻草、玉米皮、麥稈等原材料變廢爲寶,編出草墩、草墊、鍋蓋、果籃等綠色環保手工藝旅遊商品,在各景區景點展示銷售。部分草編農戶還利用微信等平臺承接網絡訂單,將草編制品銷往北京、上海等地,爲草編制品拓寬了銷路。目前,編織協會已吸納會員70餘人,帶動周邊400餘名羣衆發展相關產業,每年每戶增收5000餘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