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挺老套,但我還要重新講一遍,你別不耐煩。

爲什麼呢?

我認爲,十年前、二十年前,寶潔、歐萊雅的經驗是消費行業教科書,現在經驗已經失效了。因爲在中國,小紅書、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發展速度比歐美更快。

目前歐美國家,直播電商、社交電商都在向中國學習。

而且,在當前AI發展兇猛,技術不斷湧現的新時代,未來消費品和科技行業,新的營銷成功方法沒有統一的版本。

現在,問我在小紅書、抖音上該怎麼做,怎麼種草,我還能說出一二。你問我明年該怎麼做,我真說不上來了。

可是,很多人還在用舊經驗走老路,而且還走錯了。還有,很多人誤解了,現在應該是信息決定媒介,而不是媒介決定信息。

比如:當電影、微短劇這種媒介出現時,它們帶來了新的敘事方式。雖然故事套路老舊,至少,表達方式和文本時代完全不同了。

所以,重新理解媒介、渠道、媒體、信息、傳播、營銷、用戶、客戶、關鍵消費者這些名詞,對你的職業生涯和公司發展都有很大影響。

01

從哪裏開始呢?先聊聊媒介。什麼是媒介?

想象一下:

你想告訴我一個祕密,但我不在身邊,你會怎麼做?選擇打電話、發微信、或發郵件,對吧?這裏的電話和微信就是傳遞信息的“媒介”。

簡單來說,媒介(Medium)是幫助我們傳遞思想、信息或情感的工具或方式。

傳播學中,媒介是承載和傳輸信息的渠道或系統。可以是物理的,比如書信;也可以是電子的,比如電視或互聯網。媒介通常是信息從源頭到接受者之間的橋樑。

這樣解釋不難理解吧。

再通俗一點,知道快遞小哥不?媒介就像快遞小哥。它作爲承載作用,能把信息、物品從另一個地方,給送到另一個地方。

既然懂得了媒介,再來說說和它相關的一個詞:媒體。

什麼是媒體(Media)?

這題你會。比如:自媒體博主、寫公衆號的大V,KOC,這些都算媒體。簡單來說,媒體是用來發布和傳播信息的工具和平臺。你看電視、聽廣播、上網看新聞,這些都是媒體在工作。

可是,問題來了:既然媒體能夠傳播、發佈信息,人算媒體嗎?類似於,我在咖啡廳,聽到了隔壁兩個人交流的內容,它們算媒體嗎?

人可以起到類似作用,你聽到一個人或兩個人的對話,把他們的信息告訴別人,這也是一種傳播。不過,這種傳播不像電視或報紙那樣正式和廣泛,所以,我們不會把單個人當作媒體。

那麼,兩個人不算,如果一個人對多個人呢?比如:一個KOC,他辦一場沙龍覆蓋30人;一個老師在教室裏對幾十個學生授課。

這可以算。

按照傳播理論,最小媒體單元是微型媒體(Micro-Media),覆蓋百人以上,並且是有組織、持續的、具備影響力的傳播,就可以算是媒體。記住這句話,很關鍵。

因此,媒介跟媒體,最重要區別是:媒介是工具,是橋樑,媒體是使用工具來傳播信息的實體,是通過橋樑傳遞信息的人或組織。

更通俗點:媒介像快遞員,媒體是快遞公司、網點。

02‍

和媒介、媒體相關的一個詞叫:渠道。什麼是渠道(Channel)?

舉個例子:

我是一位書店老闆,有很多書要賣,但我不能只靠店裏的顧客,應該怎麼辦?

這時,我有五種選擇,實體店、網店、批發、社交媒體,它們都可以稱爲渠道,只要能接觸到顧客,銷售產品,都算是渠道。

在營銷和傳播學中,渠道,指信息、商品或服務,從一個點傳遞到另一個點的路徑。它可以是物理的,如商店和配送網絡,也可以是虛擬的,如:電視、互聯網等,有效的渠道。

看到這,估計已經頭大了。又是媒介,又是媒體,又是渠道的,該怎麼分清楚?一句話講:

媒介:是傳遞信息的工具。像汽車和火車,幫助你把東西運送到不同的地方。‍

媒體:是使用工具,發佈和傳播信息的組織或個人。像汽車公司、火車公司。

渠道:是接觸顧客、賣產品的路徑和方式。比如,公路、鐵路,具體指路線和方法。

還不太清楚,我講過故事:

我是一位新農人,家裏西瓜熟了,我知道浙江張總想要5000斤。我該怎麼把瓜運給他呢?

找卡車運,卡車就是媒介,因爲它幫助我把西瓜從農場運到張總那裏;但是,卡車不是一個獨立個體,它歸物流公司管,我得找物流公司,物流公司就是媒體,因爲它使用卡車來運輸西瓜。

物流公司同意後,西瓜裝車。卡車師傅爲了儘快送達,選擇G2(京滬)G3(京臺高速)兩條高速公路;兩條高速公路就是渠道,因爲它們是具體的路線,直接把西瓜送到客戶家門口。

你又說了,不走線下了,要走線上。線上也行。

我在電商平臺上發佈商品,電商平臺是媒介,因爲,它幫助我把賣西瓜的信息,傳遞給潛在客戶;我作爲店主,通過平臺發佈信息跟客戶交流,我就是媒體,因爲我使用電商平臺(媒介)來傳播和銷售西瓜。

客戶在平臺下單,平臺安排快遞公司配送,快遞公司選擇了最佳路線,配送路徑就是渠道,因爲它是商品從我到客戶那的具體路線。

這樣夠不夠清晰?我來總結下:

媒體概念比較大,包含媒介的概念。渠道重點在於,對受衆獲取信息的方式進行考察,也就是,離人最近的地方。

渠道可以包括媒介,但媒介不能包括渠道。因爲渠道是用媒介,來實現信息和商品的傳遞,而媒介只是渠道的一部分,是具體用於傳遞信息的工具。

實在搞不懂,你就想想:

渠道是一個大網絡,像一張蜘蛛網,用來接觸和連接受衆。媒介是網絡上的每一條絲線,幫助傳遞信息。媒體是蜘蛛,使用絲線(媒介)在網絡(渠道)上移動、傳播信息。

注意:選擇渠道,對信息傳達的效果,至關重要。

03‍

理解媒介、媒體和渠道的區別後,我們來聊聊信息。

什麼是信息(Information)?

北京今天很熱,出門要記得防曬。我傳遞的想法就是信息。可以是關於天氣的描述,也可以是一個建議。簡單來說,信息是我想告訴你的消息或知識。

你知道嗎?信息有很多種類,書本、音頻、視頻、數據外,還有圖片、符號、標誌和政策文件等。很多公司很困惑,不知道該製作什麼樣的信息來吸引客戶,怎麼辦呢?

我想了一個辦法,把信息按照場景分成四塊:

  • 資訊、資料
  • 知識、模型

我把熱點事件、時事評論、公司快訊、社交動態、明星動向,還有各種來源不明的消息都稱爲資訊。這些內容充斥在朋友圈、微博和日常聊天中。

它的價值相對較小,但數量很多,幾乎可以歸屬到噪音列別中,我的處理方式是,除行業圈的熱點新聞外,其他基本不看。

因爲,它很容易讓大腦過載,沒有時間思考其他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資訊中,要分清事實、事態、觀點、真理、不確定,這五個基本概念。

某地發生一場大火、幾月幾日,某大會在哪召開等,這屬於事實,是具體、可驗證的時間或數據,兩者缺一不可。

事態,正在發生的狀態。例如,某公司發佈一款AI產品,導致多家SaaS公司影響;而觀點,則是外部對某件事的看法,如,今天下雨因爲氣候變化。

真理,是經過驗證的事實和原理。關於不確定性,便是,尚未完全明確或無法驗證的情況。例如,"明天是否會下雨"。

大膽強烈地表達觀點,不要怕出錯,但要輕鬆持有,防止只看到符合自己觀點的證據,忽略相反的證據。

從公司角度來看,資料分爲:案例、經驗和文檔。

案例,具體的實驗或數據驗證,非常詳細,且很有價值,但獲取難度較高。經驗,包括一些“如何做”的內容,比如操作指南、工具應用等。文檔,與行業相關的調研報告。

那麼,問題來了:資料和知識最重要區別是什麼呢?

我認爲,資料是公司原始信息和數據,沒有經過加工,知識是經過加工後變成了方法,能被人理解和運用,這是最大差異部分。

模型,也叫提煉出來的概念,幫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比如,大公司每年在傳播時,常常會把一系列知識總結成一個公式,類似於FACT或5A人羣。這些公式簡化了複雜信息,便於傳播和記憶。

此外,信息類型在營銷中還有很多細分。不過,明白這些基本類型,至少可以讓你在傳播場景下,讀懂信息的類別,並把更合適的信息傳遞給客戶。

說到這,我突然想到一個開始時提到的問題: 到底媒介決定了信息?還是信息決定了媒介?

其實,媒介決定信息,影響信息的形式和內容。例如:短視頻,會側重視覺效果,自媒體,會依賴文字描述。

信息決定媒介,是根據傳遞的信息目的,選擇合適的媒介。例如:我要傳遞詳細數據,書面報告,電子文檔可能更合適,而我要傳遞通知,口頭表達、短信,更有效。

我爲什麼贊成後者?目前來看,各大平臺媒介屬性,已經顆粒度到無法再次進化,短期內是這樣;搞清楚這幾點,在傳播中,你就不容易被隨大流影響。

04‍

說完信息,再來說說傳播(Communication)。

什麼是傳播?

我是公司市場總監,想把新產品傳遞給潛在客戶。我可以通過短視頻、發郵件、做廣告、開線下發佈會等方式來影響客戶這整個傳遞過程就是傳播。

簡單講,傳播指信息、思想、情感通過某種媒介,從一個人或團體傳遞給另一個人或團體的過程。這種傳遞可以用語言、文字、圖片、聲音等多種形式進行。

傳播目的很簡單,確保信息準確傳達,影響受衆,達到預期的商業目標。可是,我們要說傳播,就不能只說傳播。

很多人常常誤解了“傳播的原理”和“傳播的本質”。傳播的原理,指信息從發送者到接受者的過程,過程涉及信息源、編碼、媒介、解碼、接受者、反饋和噪音等七個步驟和要素。

整個過程中,發送者和接受者要不斷交流和反饋,才能保證信息被理解和應用。

不太理解?舉個例子:

一家科技公司發佈新產品。信息源是市場部,編碼是產品介紹和廣告文案;媒介是抖音、小紅書和KOL。解碼是觀衆看了文案後理解的產品信息。

接受者是潛在客戶,反饋是客戶通過評論、點贊或購買行爲。而噪音呢?指視頻加載緩慢、廣告攔截軟件、客戶對技術術語不理解等。

明白這7個步驟很重要,因爲只有把信息源以最短距離傳遞給潛在客戶,才能直接影響他們的購買決定。

那麼,傳播的本質是什麼?

這裏要提到一個詞,叫“可供性”(affordance)。這個概念主要描述,物體或環境提供給人們使用的潛在功能或用途。簡單來說,看東西時,自然會想到它可以用來做什麼。

當你看到一把椅子,認爲它可以用來坐坐,這就是椅子的可供性;當你看到手機,你會覺得它可以用來打電話、發信息、上網、看視頻,這是手機的可供性。

......

但是,你知道嗎?

傳播中,可供性很重要。你選擇的媒介和信息應該符合受衆的預期和使用方式,這樣纔有效,不然效果會大打折扣。

想象一下,我用短視頻傳遞情緒爽文、有趣的笑點,別人是不是很愛看,更能吸引年輕人。如果我用它來發布覆雜的產品說明和圖表,會不會比較無聊?

這就是傳播的本質,表面涉及功能性、關係性兩方面。

功能性指信息本身的價值。關係性指信息背後人與人之間的實際聯繫,大家常說的情緒價值就包括在內。更深層次說,還包括物理可供性、認知可供性、社會文化可供性和情感可供性。

什麼意思呢?彆着急,我一個一個說。

認知可供性,指信息理解的方式。比如,紅色在不同場景下有不同的意思,交通燈的紅色意味着“停”,綠色意味着“走”。

文化可供性指信息在不同文化中的意義。比如,網上的點贊、分享按鈕,代表一種社交互動。在中國,親吻臉頰和恩愛相關聯,而在美國,這是一種見面時的社交禮儀。

情感可供性指信息帶來的情感反應。比如,看到溫馨的家庭照片會感到溫暖,聽到輕鬆愉快的音樂會覺得放鬆。

理解不同的可供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信息。當然,我還要說些關於新媒體、傳播者、效果,社會現象(如數字鴻溝)等方面更深層次的問題。

比如:

網站初期,普通人沒有發言權利。後來,人人都是自媒體,大量用戶生成內容(UGC)出現,平臺開始“去中心化”。但是,隨着技術進步,去中心化的局面被打破。

由於馬太效應的影響,權力還是向幾個大平臺集中,“再集權”成爲新的象徵,導致信息遮蔽和黑箱操作現象。

現在,大公司控制主要的社交媒體和內容平臺,互聯網變得“再集權”。它們利用數據訓練AI和算法,這種變化讓我們並不知道哪些信息被隱藏,哪些被展示;這不僅使得信息傳播的公平性受到挑戰,還導致新的信息封閉和操作黑箱的出現。

所以,能給品牌傳播帶來什麼啓發呢?

一,你應該知道自己的產品定位客戶是什麼,二,爲了目標,選擇更明智的傳播平臺;三,多渠道傳播也要細分聚焦某一類,防止大而全。

四,合理利用平臺給的技術,用數據制定傳播方法;五,注意客戶的感受,根據客戶的反應優化品牌的內容和表達方法。

對了,還要再提一句,客戶(customer)不等於用戶(user)。客戶是付費的人,用戶付不付費都算。

比如:有一些常讀用戶,從2019年開始一直關注我,但他們分幣不花,不打賞、不轉發、不點贊,只是免費閱讀我的文章;我要維護他們嗎?肯定會累壞。所以,我只關注客戶,只關注,他們的問題。

總結而言

理解媒介,才能做好傳播。

新物種大爆發,已經到了沒有通用方法論的時代,每一個公司勝出,覆盤時都不一樣,希望你能理解媒介、理解信息,重視渠道,關注客戶,守正出奇。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