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济南日报

□付彪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重点规范整治安全底线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和师德师风失范等三方面问题,并专门列出要规范管理的12项“负面清单”,包括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教师漠视纵容学生欺凌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考试等。(5月15日《北京青年报》)

此次教育部发布的《通知》中,最受关注的是其中的12项“负面清单”,每一项“负面清单”都以“严禁”开头。从“12个严禁”的具体内容看,每一条触及的都是基础教育领域的顽瘴痼疾——有的是突破了政治红线,有的是丧失了道德底线,大部分是触碰了政策和管理的底线。这些“严禁”并不是新政策、新要求,而是以底线标尺的形式予以重申,警醒地方、学校、教师要以此为鉴,对标抓落实、见成效。

近年来,各地不断提升依法治教、规范办学水平,但部分地方和学校违规办学问题依然突出。拿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来说,教育部早已明确规定,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但在一些地方和学校看来,学生课间活动时,容易出现追逐、打闹造成学生受伤的情况,因为怕孩子出问题、怕被追责,便采取限制学生课间外出活动这种“省事儿又保险”的方法。

拿教师歧视弱势群体学生来说,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及相关准则、规则都有关于师风师德的明确规定,但现实中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辱骂殴打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事件时有发生,损害了教师形象,带坏了社会风气。这些现象虽然不能反映整个教师队伍的师德状况,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少数教师的不当行为往往会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破坏了良好教育生态,也不同程度导致了教师身份认同的焦虑。

教育部此次通过措辞严厉的“12个严禁”,重申基础教育规范管理的底线,可谓戳中了当下基础教育中的“痛点”,表明了从严整治顽瘴痼疾的决心。正如专家表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可以认为是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公平的重大举措。整治违规办学行为,规范管理基础教育,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12个严禁”条条是令,应该做到有禁必止、有令必行,成为依法办学、规范办学的铁律。但是,要让“12个严禁”真正从纸上走到地上,还有不少工作要做。首先,要加强教育引导,牢固树立依法办学、规范办学意识,让“12个严禁”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共识与行为底线。其次,要构建一套完善配套的贯彻落实措施和制度保障,严格清理整治不规范办学治校行为,凸显“12个严禁”的严肃性和刚性。

最关键的是,必须加大对触碰底线红线办学行为的惩处力度,依法依规严肃追责,把刚性约束体现在依法治教、规范办学的每一个环节。此外,还应广泛接受各方对办学行为的监督,倒逼有关部门和学校真正将“12个严禁”落到实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