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5月9日上午,廣東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會在廣州召開,會上通報了2023年度廣東省實施“百千萬工程”考覈評價結果,韶關市武江區獲評消薄類區優秀等次。

搭平臺,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做大“一產”。武江區依託省級蔬菜產業園打造4個千畝連片的農業生產基地,帶動全區蔬菜播種面積4.29萬畝、增長2.3%。各鎮街聯合村經聯社成立強鎮富村公司,開展農產品加工和銷售、撂荒地整治、村莊保潔、美妝產品生產等項目,營業額達到3354萬元,利潤186萬元。創建鄉村振興車間13個,年營業額達1255萬元,帶動村民就業500餘人。

做強“二產”。堅持製造業當家,提質增效加快園區建設。武江區城鄉融合產業園“七通一平”基礎設施和污水處理廠全面完工,標準廠房項目開工建設;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成;武江科創園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實現註冊企業167家,青創中心有64家企業入駐辦公,年創造稅收1.46億元;服從全市發展大局,順利接收武江科技園劃轉回武江管理,區級產業承載力進一步增強。全區規上工業增加值92.49億元、增長3.9%,完成工業投資20.56億元。常態化開展暖企助企惠企行動,多措並舉支持實體經濟與民營經濟發展,全力以赴穩住經濟基本盤。

做活“三產”。武江區培育孟洲壩夜市夜間經濟示範街區市級試點,通過疏堵結合的工作舉措,讓孟洲壩“網紅夜市”既能解決勞動就業、促進羣衆增收,又能規範管理流動攤販,打造夜間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典型樣板。打造“芙蓉大舞臺”舉辦各類文化文藝活動100餘場,參與人次超45萬,培育以文化軟實力提升城區經濟硬實力的新模式。

補短板,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着力抓好典型鎮村建設,突出產業發展和項目謀劃,武江區2023年共謀劃典型鎮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6個,計劃總投資3.08億元;產業發展項目48個,計劃總投資19.24億元。成功打造“詩畫西河,融城共富”示範帶全長24公里,榮獲市鄉村振興示範帶亞軍,重陽鎮水口村榮獲市十大美麗鄉村冠軍,重陽鎮大夫前村“百千萬工程”典型村案例成果入選《小康雜誌》“2023年度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

大力辦好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實事。武江區中醫院醫養結合中心在全市率先推行“醫養結合+集中供養”特困人員新型養老模式,打破原有的病人跟着醫生跑的局面,養老、醫療服務在一張牀上全部實現,破解了鎮敬老院失能照護難題,實現了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的有機對接、資源共享。高質量推進“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廣東技工”三項工程,全年新增城鎮就業3960人。優質學位、農村寄宿制牀位進一步充足,全區所有鎮(街道)在全市率先通過廣東省教育強鎮(街道)第二輪複評,教育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加強。

7個鎮(街)共與19家建築企業構建結對幫扶聯繫,均確定有牽頭幫扶企業且5個鄉鎮分別有不少於3家的其他幫扶企業同步開展結對幫扶,謀劃結對幫扶項目共22個,已開工項目10個,實際投入金額337.08萬元。“十里江灣·星河營地”項目已入選 2023 年廣東省建築業企業投身“百千萬工程”項目範例名單。

建機制,促進城鄉要素流動

武江區積極響應國家農民參與鄉村建設、“我的家鄉我建設”和萬企幫萬村活動,持續創新“打擂比武”機制。一方面,開展“打擂比武”回頭看,通過聘請第三方逐村驗收、綜合評比和以獎代補的方式,破解“打擂比武”成果缺乏有效維護的問題;另一方面,繼續通過專班聯動、資金撬動和擂臺評比,激活村民、鄉賢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鄉村建設的熱情,籌集社會資金8200萬元,村民投工投勞1萬多工日,建設“美麗鄉村”102個,農村活力逐步顯現。“詩畫西河·融城共富”鄉村振興示範帶獲評爲市級示範帶。

“村改居”經驗做法不斷擴展,武江區西河鎮向陽村、西聯鎮車頭村圓滿完成第二批“村改居”試點工作。創新“一三五”機制培育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模式,強化村級經濟事項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監管,實現全區農村集體“三資”規範管理,有效盤活。

積極探索“淨礦”出讓路徑,如期完成紅尾坑礦區礦權出讓和林地流轉工作。武江區在全省率先推進新能源汽車自用充電樁報裝改革,相關經驗做法在全省電力系統複製推廣。在全市率先推行“四個融合”體教融合新體系、“共享法庭+聯合工作室”園區司法解紛新模式、“稅收+數幣”新體驗等自主創新經驗,獨具武江特色的改革亮點不斷湧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