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北陸上絲綢之路,自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中國通往中亞、西亞的交通路線之後,逐漸成爲中國與西方通商貿易和交往的主幹道。這條路線大致是從漢代首都長安(今西安)出發,經甘肅河西走廊,進入西域(今新疆及中亞),然後經西亞到達歐洲地中海沿岸。這條陸上絲綢之路經過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經營發展,到隋唐時期出現空前繁榮景象。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發達起來。至明清時期,由於航海與造船技術的進步,特別是東西方新航路的開闢,海運更爲便捷安全,東西方交通貿易逐漸轉變爲以海路爲主。因此有清一代,西北陸上絲綢之路已經喪失中西交通主幹道地位,加上受自然條件變遷、戰亂頻繁以及中國政治商貿中心東移的影響和政府管理不善、基礎建設落後等原因,而日趨衰敗沒落。但是,它畢竟仍是內地與西北陝甘、新疆地區交通的必經之路。那麼,清代西北絲綢之路的真實面貌究竟如何呢?當時人對此鮮有記載,更少有人專門去作實地考察,然而道光二十二年(1842),林則徐在流放新疆途中所寫的日記,卻正好爲後人留下了詳實、具體、生動的記錄。

清代中葉,西北絲綢之路舊道,是京師經陝甘到新疆的官道。清政府在官道上設置軍臺、驛站,並配備一定數量的駐守官兵、馬匹、車輛和食宿必需物資,主要供遞送軍情命令、奏報,接應往來官員、差役,以及押送軍流人犯、遣送獲罪官員所用。

林則徐在鴉片戰爭前期,領導廣東軍民進行反對英國鴉片貿易和武裝侵略的英勇鬥爭,爲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立下了卓越功勳。可是卻遭到投降派的誣衊陷害,道光帝竟斥責林則徐禁菸抗英“辦理不善”“別生事端”,以至“糜餉勞師”,而將其撤職查辦。1841年6月28日更下旨將他“從重治罪”,流放新疆伊犁。儘管中途曾受命協辦河南開封黃河築壩工程,但在大壩合龍之日,卻接旨“仍往伊犁”効力贖罪。林則徐由於“河工積勞”,身染疾病,1842年5月至7月,暫留西安調治。病癒後,於1842年8月11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六)從西安出發,踏上前往新疆伊犁的漫長戍途,同時也開始了對西北絲綢之路長達四個月的實地體驗與考察。

根據《大清會典》等資料,自京師至新疆伊犁的官道,計程約一萬一千多里,途經155個驛站。而林則徐從西安出發,至1842年12月10日抵達流放地伊犁,約有8000里路程,途經100餘個驛站。其間總共在西北絲綢之路舊道上跋涉了四個多月即125天之久。林則徐每天都寫日記(又稱《壬寅日記》或《荷戈紀程》),詳細記錄了每日行程和路線,現據中華書局《林則徐集·日記卷》排列其具體行程地點和日期(爲查閱方便起見,仍用《日記》原稿的農曆時間)。

整個行程可分三大段,第一是從陝西西安到甘肅蘭州。林則徐一行於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六出西安城,過渭河,經咸陽縣、醴泉(今禮泉)縣,初八日到乾州。經永壽縣,十二日到邠州(治所在今彬縣)。然後渡涇河,經長武縣,十五日到甘肅涇州,十七日進平涼府城。二十日過六盤山,經隆德縣(今屬寧夏固原市),二十一日至寧靜州,二十三日過會寧縣城,二十九日到甘肅省會蘭州府。

第二是從蘭州經河西走廊至新疆哈密。林則徐於八月初七離蘭州,過黃河浮橋,經平番縣,過烏鞘嶺,經古浪縣城,十四日到涼州府城(今武威市)。再經山丹縣,二十八日至甘州府城(今張掖市)。九月初一經撫彝,初二經高臺縣,初五到肅州城(今酒泉市)。初八出嘉峪關,初十經玉門縣,十四日到安西州。十八日過星星峽,進入新疆地界,二十三日到哈密城。

第三是從哈密到伊犁。到哈密後林則徐選擇了天山“小南路”的路線。他在日記中詳細解釋道:“新疆南北兩路皆此分途,天山橫亙其中。”北路去伊犁,本應從達般、巴里坤走,南路去喀什,應從吐魯番走。但此時新疆已是冬天,北路達般其寒徹骨,而且“雪後路徑難辨,倘有迷誤,即陷於無底之雪海。故冬令行人雖往北路,亦多由吐魯番繞道。”可是偏偏南路吐魯番道上又有十三間房爲古之黑風川,若起大風,能把車馬吹到空中,亦行人所憚。幸虧還有一條小南路,由哈密西280裏之瞭墩再分途往北,“既避北路達般之雪,又避南路十三間房之風”。於是林則徐一行九月二十七日至瞭墩,十月初六入奇臺縣城,十一日至阜康縣,十三日進烏魯木齊城。然後經昌吉縣城、綏來縣城,過瑪納斯河,二十二日至烏蘭烏蘇軍臺。二十五日經庫爾喀喇烏蘇,二十九日入精河土城。十月初三經託霍木圖軍臺,過賽里木湖、塔爾齊山,十月初九終於抵達流放地伊犁(今伊寧市)。共計行程八千餘里,歷時125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