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通日報

消費“實惠賬”、合作“雙贏賬”、綠色“未來賬”——

從三個賬本看 中國“新三樣”造福世界

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作爲中國外貿“新三樣”,廣受全球消費者青睞的祕密何在?高品質、性價比吸引消費者“用腳投票”,合作機遇吸引合作伙伴“從心而行”。而在家庭和企業的“小賬本”之外,迫切渴望解決綠色發展的國家和地區,也歡迎中國提供低碳解決方案和技術賦能。

中國新能源產業在開放競爭中練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進產能,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是中國優質產能造福世界的一個縮影。

消費者“實惠賬”:

中國品牌性價比高

在海外社交媒體上,不少網友分享對中國電動汽車的觀察。在今年初的2024年日內瓦國際車展上,中國汽車品牌毫無疑問再次搶佔“鎂光燈”。在YouTube上擁有25萬訂閱的賬號“SDA Dan Cars”稱,2024年日內瓦國際車展上最大最搶眼的展臺中必然包含中國品牌,“我們一定會看到更多中國品牌進入歐洲,我們應該對中國品牌說‘歡迎你’。作爲消費者,購買中國車是一種雙贏”。

YouTube賬號“MOBILITY INSIDER”在對2024年日內瓦國際車展的亮點介紹中,首先展示中國車企比亞迪的展臺,他反覆使用“衆所周知的高質量”“設計好”“非常具有吸引力”等評價。在介紹“海豹”時他說,中國車“海豹”的品質很高,坐在車裏能明顯體驗到高級感,它的實用性、續航里程以及價格比某些海外品牌更具吸引力。

還有外國網友在海外社交平臺上評論,經過十多年激烈競爭,中國車企已站穩腳跟,“看看中國本土市場你就會明白,中國品牌的電動汽車性價比更高,消費者用同樣價格可以買到比日系、德系車品質更好的車”。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祕書長崔東樹介紹,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達到500萬輛級,出口均價達到1.9萬美元,實現“量價齊升”,“這意味着中國汽車出口不僅腳步更遠,其品質和認可度也在不斷走高”。

合作伙伴“雙贏賬”:

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近距離觀察中國外貿“新三樣”出口的海外企業家指出,中國外貿“新三樣”受歡迎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與世界互利共贏。

“我的中國之行收穫頗豐。”4月底,整車物流服務供應商德國莫索夫集團董事長、首席執行官約爾格·莫索夫專程前往中國,考察企業在上海最新成立的亞太業務中心,並與上汽名爵、比亞迪等中國自主品牌負責人見面,進一步推進中國汽車出口歐洲業務。

“中國汽車讓我們大開眼界,無論是外觀設計還是產品性能都很好,在歐洲非常受歡迎。”從業超過30年的約爾格·莫索夫說,隨着中國汽車出口歐洲“爆發式增長”,莫索夫的中國合作伙伴名單越來越長。

“中國是莫索夫集團的重要戰略市場,這不僅因爲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因爲投資中國意味着莫索夫集團有更多機會與中國企業合作共創,通過相互合作和學習,促進發展,保持全球競爭力。”約爾格·莫索夫說。

“我們希望全球汽車產業供應鏈得到改善,而不是‘脫鉤斷鏈’,中德經貿合作前景廣闊。”約爾格·莫索夫說,“我們支持公平貿易,因爲公平貿易意味着最好的產品以最好的價格取勝。歐盟的明確目標是最終實現零碳排放,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考慮在歐洲建廠,這也給中德汽車產業合作帶來更多機遇。”

綠色發展“未來賬”:

攜手共解低碳課題

中國“新三樣”出海,既有中國企業身懷其璧想要“出去闖一闖”的慾望,也有海外綠色轉型等待攜手“解題人”的渴求,這是“走出去”“請進來”的供需雙方精準對接,絕非中國單向的低質輸出。

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州的卡普恰蓋100兆瓦光伏電站,正是由中國企業寰泰能源與哈薩克斯坦合作伙伴共同投資建設的。

卡普恰蓋100兆瓦光伏電站對於當地人意義非凡,在2019年併網投運的時候,實現當地大規模新能源電站從無到有的突破。據瞭解,寰泰能源在哈薩克斯坦投資的新能源項目中有6個總計380兆瓦的新能源項目已併網運營,年發電量可滿足約60萬戶當地居民的用電需求,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0萬噸。

寰泰能源董事長南逸表示,我們持續爲投資所在國帶來環境友好、可持續、可負擔的清潔能源電力,進一步降低當地電價,用中國智慧、中國技術、中國方案爲當地增添綠意,也爲全球綠色低碳進程貢獻一份力量。

不僅算好綠色宏觀大賬目,中國綠色低碳新技術、新成果的智慧外溢,也讓海外個人的家庭小賬本獲益。國際能源署近日發佈的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光伏總產能80%以上來自中國,而歐洲是中國最主要的光伏組件出口市場。在德國生活的一名網友曬出自家用2萬歐元在屋頂裝上40塊太陽能光伏板和10度蓄電池後的賬單——一年電費從此前的4000歐元下降到400歐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海外沒有給自己的技術、項目“砌圍牆”“劃領地”,不僅“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哈薩克斯坦小夥巴拉克·庫爾梅圖加入寰泰能源已有三年,他說,“作爲本地員工,我們有大量機會與來自中國的工程師、專家交流業務,他們都特別希望我們能獲得豐富的經驗與技術,幫助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好”。

據新華社北京5月16日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