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一段時間以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表現得非常謹慎和保守。5月14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公開表示,美聯儲暫時只能保持耐心,無法給出是否或何時能夠降低利率的答案。其核心原因在於持續高企的通脹以及看似強勢的經濟基本面。因此儘管市場對降息有預期,但美聯儲遲遲未採取行動。

美聯儲推遲降息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美國通脹率仍高於目標水平。最新數據顯示,美國4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4%,核心CPI同比上漲3.6%。儘管美聯儲採取了連續加息舉措,但通脹回落速度仍不如預期。鮑威爾也坦言,實現2%的通脹目標可能需要更長時間。因此,美聯儲必須繼續維持高利率,以繼續打擊通脹,這意味着在通脹未明顯回落至目標值之前,美聯儲難以輕易降息。第二,美國勞動力市場表現堅挺。4月美國非農就業報告顯示,該國就業市場依然活躍。這爲美聯儲提供了維持高利率的空間,因爲就業市場的活躍可能會進一步推升工資,從而增加通脹壓力。第三,美國經濟基本面表現出韌性。儘管一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率計算僅增長1.6%,不僅低於市場預期,更低於上年同期,但其整體經濟仍然保持增長態勢。經濟基本面的“穩健”使得美聯儲“有理由”維持現行的高利率政策,以避免經濟過熱。此外,持續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住房市場的結構性問題也對美聯儲的決策有一定影響,利率的“鎖定效應”和租房合同更新的滯後,令房價和房租維持在高位。

雖然美聯儲遲遲未採取降息舉措,但卻搶先一步放緩了收縮資產負債表(縮表)的進程,增大對市場美元流動的投放。從6月起,美聯儲將把每月縮減美國國債規模從此前的600億美元下調至250億美元,每月縮減按揭抵押債券(MBS)規模保持在350億美元不變。這意味着每月縮表總規模將從950億美元降至600億美元。這一舉措就是爲了在扛住“不降息”大旗的同時,降低貨幣政策收緊預期對美國經濟的緊縮性影響。保持高利率和放緩縮表進程反映了美聯儲的“兩手”策略:一方面,美聯儲始終不降息,以此從明面上保持對通脹的高壓態勢;另一方面,通過放緩縮表來實質性地支持金融市場穩定和經濟增長。美聯儲希望藉此來平衡抑制通脹和防衰退之間的關係,既保住了“面子”又得了“裏子”,保障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靈活性。

然而,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只顧着保住自身的有效性和靈活性,毫不顧及對其他國家產生的衝擊。美聯儲高利率政策已對全球資本產生強烈的虹吸效應。自2022年3月以來,美聯儲連續加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0—0.25%上調至5.25%—5.50%。這一政策使美國的債券和其他固定收益產品的回報率更具吸引力,全球尤其是歐洲等地的資本流入美國。同時,由於投資回報率高,全球投資者將資金轉向美元資產,推高了美元匯率,又進一步增強了美元資產的吸引力。這讓其他貨幣持續貶值的國家“壓力山大”,歐元區和英國就因美元走強面臨消費成本上升、進口產品價格上漲以及資本外流等挑戰。而資本外流短期內會引發股市和債市波動,增加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長期資本外流嚴重的國家會面臨投資不足的困境,陷入惡性循環。美聯儲的高利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正對其他國家資本起到“收割”的實際效果。

但美國高利率政策終究無法長期持續,未來美聯儲一定會從高利率政策轉向降息,這或又將帶來新的挑戰和風險。降息將導致資本從美國流出,流向其他高收益市場。資本流動的反轉或引發美元貶值,加大其他國家貨幣升值壓力。貨幣升值雖然有助於降低進口成本和通脹壓力,但同時也可能削弱國家的出口競爭力,對外貿依賴型經濟體造成負面影響。美聯儲降息引發的國際資本產生潮汐性流動,將加大全球股市、債市和匯市的波動性。

由此可見,美元霸權的“一意孤行”和“缺乏轄制”是國際經濟金融穩定的重要制度性缺陷。爲彌補這一缺陷並應對美聯儲貨幣政策變化帶來的風險,各國央行應在制定貨幣政策時保持審慎,避免過度依賴單一政策工具。同時,應加強多邊政策的溝通和協調,加大區域合作力度,通過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增強本國經濟的韌性,提高“反收割”能力。(作者是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