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婧雯 青岛报道

“命运剥夺了我的双臂,也馈赠了我一双翅膀。我曾无数次在梦里看到自己长出了翅膀,飞越山河,飞过田野,飞向心灵的花园,飞向生命的高处。”近日,刘仕春在青岛书城开办了人生第一场新书发布会,她在新书《剥夺与馈赠》中这样写道。

17岁时因意外失去双臂,但她并未向命运低头,而是突破身体局限,在困境中不断突破自我,最终实现人生逆风翻盘。如今,她是全国唯一的女口书画家、全国残运会跆拳道女子季军、山东省残运会跆拳道女子冠军、青岛黄海学院心理老师……一路走来,她用勇气和坚韧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人生的华丽蜕变。

意外失去双臂陷入人生低谷

依靠口书重拾信心

1999年,17岁的刘仕春因家中经济困难,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因一场意外触碰高压电线失去了双臂。突如其来的灾难如同一个急转弯,彻底颠覆了她的人生。“发生意外醒来后,在陌生的地方亮着灯,我看着自己的影子觉得就像一场噩梦一样,梦想破灭,生活不能自理,连吃饭都要母亲一勺一勺地喂给我。”在那段时间里,刘仕春感到很绝望,也想过放弃生命,但生活仍在继续,面对一无所知的未来,她告诉自己必须跨越这道巨大的鸿沟——没了胳膊,她还能干什么?

处在人生低谷,陷入焦虑,一切就像是命运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但也许是命运总喜欢编导“绝处逢生”的戏码,次年春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刘仕春接触到了书法,见到了和她一样失去双臂但自强不息的口书画家胡林。回忆初次遇见的场景,刘仕春仿佛看到了人生另一个出口——“我也可以练口书”,于是她来不及考虑喜不喜欢、擅不擅长,衔起笔来就开始练。

失去胳膊从头开始学习用口衔笔练书法,从咬笔的力度到挥笔的方向,熬过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历程,背后付出的辛酸和努力只有刘仕春自己知道。白天醒来一睁开眼,简单吃过早饭后就开始衔着笔练,每天10多个小时,直到半夜写到筋疲力尽。练书法的过程中,笔在嘴里不受控制,牙齿一个力度把握不好,笔杆就会被咬得“喳喳”响,不小心咬破的笔杆戳破了舌头,把口腔内壁划出一道道口子,弄得满口都是血。就这样从白天练到黑夜,暑往寒来、冬去春归,刘仕春已经不记得咬坏了多少毛笔、写坏了多少报纸,但她清楚地记得每一个自我鼓励的不眠夜,苦撑着坚持练习口书的是她想证明自己残而不废的信念,证明自己的价值。

突破身体局限,用嘴衔起毛笔苦练,当第一个像样的字写出来以后,刘仕春慢慢得到了人生另一个答案——“我或许可以写字为生”。为了生存,刘仕春开始辗转全国各个城市卖艺,从老家四川资阳到成都、昆明、南京,再到天津、北京,在母亲的一路陪伴下,刘仕春走南闯北地表演书法。“无论当下还是未来,生存总是第一位的。从某种角度上说,家庭的贫穷是我走向自立的动力,练字之余我渴望自立,期望能养活自己,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所以书法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我赖以生存的技能,卖春联、卖艺、拍卖等,都是展示我与众不同的书写方式为主要卖点,让我实现了‘靠自己’养活自己的愿望。 ”刘仕春说道,开始的时候,她很害怕路人的目光,内心自卑,害怕别人的同情,也害怕别人的白眼,更害怕被人围观,但是在一次次走向街头的过程,她发现自己的书法慢慢地被人认可,便开始坚定地相信自己,一定要走出自己的风格。

跨越千里赴青求学

数年后圆梦教师

2004年,刘仕春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在因为人生的一场意外延迟了五年之后,那一年,22岁的刘仕春终于如愿走进高考考场,并顺利考入青岛黄海学院,圆了大学梦。从从四川资阳一个偏远村庄来到青岛,一年7000多元的学费成了刘仕春肩上不小的重担。“我鼓起勇气给学校打电话,问可不可以不用一直待在学校,用半工半读的方式赚学费,听到我的情况看过资料后,学校表示可以给我免去学费,还给我在学校内提供了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校担任兼职老师,每月给我800元工资。”刘仕春回忆道。

就这样,刘仕春和母亲在青岛一边求学一边生活。从青岛黄海学院毕业后,刘仕春又获得中国石油大学本科学历,并自学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在黄海学院留校成为一名教师。任职期间,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刘仕春口衔毛笔苦练书画,她说自己喜欢竹子,闲暇时常常会在纸上画下一丛丛竹子,在她的老家,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会种着竹子,她也希望自己像笔下的竹子一样,坚韧顽强,永远不会向命运低头。

2016年,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刘仕春成立了“尚秋书院”,成为老师是她一直的梦想,她希望以书院为载体教书育人、传播大爱,帮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尽管资金有限,刘仕春也会免除残障人士的所有学费,希望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像她一样走出困境,找到可以发光发热的地方。

学习跆拳道

开辟人生新赛道

“内心不设限,人生才能无极限。”2019年,喜欢挑战自我的刘仕春开始系统学习跆拳道,后进入青岛市残疾人体育中心跆拳道国家队,正式备战全国残运会。因为失去双臂,对刘仕春来说,想要练好跆拳道,掌握好平衡是训练最大的挑战。为此,她开始风雨无阻的专业训练,训练过程枯燥又艰难,练习抬腿的过程中,胯部留下了一处又一处淤青,脚底磨起了一层又一层水泡,尽管每次练习后浑身酸痛,但她从未想过放弃,就这样一直练习直到磨出厚厚的茧子,最终凭着顽强的斗志获得当届残运会跆拳道铜牌。

2021年,39岁的刘仕春再次备战全国残运会,在年龄和身体条件上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凭着“挑战不可能”的拼搏精神再次摘得跆拳道铜牌。“付出终有回报,尽全力才不留遗憾。”这是刘仕春在获得铜牌后在朋友圈写下的一句感言,“我希望自己能继续保持这样不断挑战自我的状态,人生有无限多的可能,不要给自己设定限制,只有当你面临绝境时,才会发现原来生命是如此坚韧。”

“人生是场马拉松,再坏的处境,只要能坚持都会过去的。”2022年,在山东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跆拳道比赛中,刘仕春获得女子跆拳道比赛竞技组K41—49公斤级冠军,终于登上了冠军领奖台。“从集训到比赛,一个多月的时间,没有专门的陪护,我一个人也坚持下来了。部分生活不能自理,这是我最大的困难,但逆境是最能锻炼人的,反而让我更加的生活独立。”刘仕春说,“运动会的意义,在于激发残疾人挑战自我、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运动中获得快乐,在运动中获得自信,在运动中获得尊重。”

如今的刘仕春已经结婚生子,拥有了幸福的家庭,热爱书法、喜欢运动,生活快乐美满。

“世界吻我以痛,我偏要回报以歌。”很多人都曾问过刘仕春,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是什么支撑她一路走出来的?但她说没有答案,或许是不知道从哪方面讲或者从什么维度来评选出自己的“最艰难”时刻,她没有心思去想艰难的问题,而是忙于做选择,在失去双臂的前十年,她做了三个重要的选择,用力的活、坚持用嘴写字、一定要上大学。然而,10年与命运的抗争,让刘仕春忽略了内在的自己。当她又一次被现实的无力感所包围,她选择接纳、面对和修补自己,她把这次的成长叫做自我的“二次生长”。

因为刘仕春喜欢秋天,国画大师鲍黎健为她取了“尚秋”的雅号。“人生由我,带着勇气前行,跌宕起伏也波澜壮阔,虽然没有双臂,但却无比的自由。终其一生,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做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心智成熟、情绪稳定、独立且自洽的人。”刘仕春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