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通日報

南通作爲全國首批試點城市,“我陪羣衆走流程”活動開展以來已優化調整流程106個、精簡辦事材料249份——

“用戶思維”推動服務效能再提質

“一趟都不用跑,就能得到專業指導,而且可以隨時問、多次問。”如東市民劉某打算開個餐飲店,不確定如何裝修才符合標準,打電話諮詢怕說不清楚,跑窗口又費時費力。如東縣數據局(政務辦)開展“我陪羣衆走流程”時,瞄準這一難點,主動靠前服務,開通了經營許可行政指導線上申請服務通道,申請人可在線獲得免費的圖紙預審、現場預勘等指導,“溝通便利,服務也很高效,這樣我就能放心裝修了”。

作爲全國首批試點城市,“我陪羣衆走流程”政務服務提升活動從去年9月起在市本級、啓東和通州開展後,如今已在全市範圍推開,有力調動起政務服務“大生態”各方主體的積極性,辦事流程再優化,服務效能再提質。

線上線下“身”入一線

人人都是體驗員

部門領導、單位負責人、企業家代表、幫辦代辦員、政務服務體驗員……“我陪羣衆走流程”中,人人都是體驗員。他們深入業務一線,通過親自辦、幫助辦、陪同辦、督查辦等形式,實地感受服務事項全不全、辦事流程順不順、審批業務精不精、服務體驗好不好、“一件事”辦理行不行,全方位、多維度、實景式體驗羣衆辦事堵點難點。

啓東市推進“我陪羣衆走流程”時瞭解到,某公司在辦理規劃覈實業務時,因規劃許可建築面積與實際測繪建築面積相差0.78平方米,影響了辦理進度。相關職能部門經會商,協同規範差異處置流程,守護好“0.78平方米”的民生。

爲進一步擴大參與範圍,兼顧不同渠道的辦事體驗,通州區聚焦新服務、新系統,通過線上模擬辦件,發現在線預約、材料預審、結果查詢等基本服務環節中的不足和盲區,以開放性思維提出建設性建議。

此外,針對服務項目、服務企業、服務民生的高頻事項,我市已建立起由190多名首席審批服務諮詢師、超4000名專兼職代辦幫辦員等組成的專業陪辦隊伍,將服務延伸至需求發生的“第一現場”,年均陪辦億元級以上項目超300個,已累計助力300餘個重大產業項目“拿地即開工”。

跨部門跨區域協同整改

件件訴求有回應

“我陪羣衆走流程”活動的落腳點,在於解決問題訴求、突破堵點難點。基於線上線下“走流程”過程中收集到的羣衆反饋,我市重點關注解決了一批歷史難題,同時直面發展新需求創新舉措,努力讓羣衆“急難愁盼”事事能解決、件件有着落。

有市民反映,啓東一鎮街20多戶居民因歷史遺留問題不能辦理“不動產權證”。當地不動產登記中心隨即與相關部門會商、探討,多部門協同之下,住戶順利領取了“不動產權證”。

部分羣衆對政策不熟悉、網絡操作有困難,我市交通運輸部門推出“交通政務服務事項明白卡”,逐步逐項介紹“從業資格證換證”等高頻事項的辦事要素和線上線下辦理流程,供相關企業和羣衆對照參考,方便羣衆對高頻事項辦理細節一攬子“全明白”。

今年初,如皋一所幼兒園計劃將辦園業務向嬰幼兒照護拓展,辦理註冊登記時因涉及新業態,給相關部門提出了新課題。如皋市數據局(政務辦)協同相關部門共同商定解決路徑,優化辦理流程,在事項辦理中增加了一些“容缺”預審的條款,順利解決了非營利性民辦幼兒園增設托育等項目的難題。

整改驗收團全程追蹤

介入機制塑生態

致力於推動辦事體驗提升,我市建立第三方滿意度測評、差評整改“驗收團”、政務環境“觀察員”等多種公衆介入機制,支持企業羣衆主動成爲政務服務生態的價值創造者。

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實施以來,我市政務服務“非常滿意”率保持在99%以上,剩下的1%則按照分級分類模式處置:簡單訴求實行“即知即改”,複雜訴求成立整改“驗收團”,廣泛吸納市民巡訪團成員參與,聯合驗收整改成效。

針對少數部門、窗口未能及時落實有效整改舉措的情況,市數據局(政務辦)牽頭制定了江蘇省標準《政務服務差評處置工作規範》,增加問題認定環節,健全意見收集、分析研判、交辦整改、落實反饋的全流程閉環,認真查找原因,切實抓好整改。

統計顯示,“我陪羣衆走流程”開展以來,全市收集各類意見建議300餘條,協同相關部門累計推動優化調整流程106個,壓縮辦理時限379小時,精簡辦事材料249份;解決辦事指南不到位、服務設施不齊全、窗口數量少等問題171個,切實提升企業羣衆辦事體驗。本報記者 何家玉 沈雪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