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5月19日電 (黃艾嬌 許婧)“中法大學校長論壇”19日在同濟大學開講,來自中國、法國25所高校和教育機構以及法國建築與遺產之城約80名校長與代表齊聚一堂,圍繞“可持續發展與國際工程教育”這一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5月19日,“中法大學校長論壇”在同濟大學開講,25所中法高校校長齊聚同濟,共話“可持續發展與國際工程教育”。同濟大學供圖

這是同濟大學慶祝中法建交60週年系列活動之一。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周莉在視頻致辭中表示,此次來自中法兩國20多所大學的代表齊聚同濟大學,共商共議教育合作大計,必將爲兩國高等教育合作注入新的動力。當前,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新時期,中法兩國也面臨着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我們更需要加強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和合作模式。未來,我們將在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框架下,進一步共同做好教育合作頂層設計和規劃,推動兩國學生交流和教育合作水平邁向新臺階。”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在致辭中表示,同濟大學是國內對法合作交流起步最早的綜合性高校之一。對法合作30年來,學校一直在中法人才培養、科研合作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此次論壇聚焦“可持續發展與國際工程教育”,是因爲可持續發展是中法兩國都高度關心的話題,兩國的高等教育界有責任也有能力,攜手推動可持續發展合作行穩致遠,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工程師是中法兩國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升級的共同需求。舉辦論壇,既是對中法教育豐碩成果的回顧,更是對密切未來兩國教育領域合作的展望。

論壇上,與會的中法雙方高校的校長和專家們帶來了20餘個主旨發言,分享了各校在國際合作推動卓越工程師培養、高等教育助力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探索實踐與思考,共同探討中法教育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徑。

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作了題爲《探索卓越工程師培養“同濟模式”》的主旨發言,介紹了學校主動作爲,創辦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打造校企“鏈式”合作模式、校地“層式”合作模式、學校-產業-城市“環式”合作生態系統,着力培養新時代卓越工程人才的探索實踐,並提出“中法院校和企業攜手深度合作,共建中法卓越工程師教育聯盟”的倡議。

與會嘉賓表示,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能爲應對全球共同挑戰提出解決方案的卓越工程師等國際創新人才,是中法兩國高等教育共同的使命。兩國高校應面向全球工程科技挑戰和人類可持續發展未來,進一步加強溝通對接、經驗交流互鑑,深化多領域跨學科務實合作,推進與企業行業的深度融合,加快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卓越工程人才,共同爲優化全球工程人才生態、促進世界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當天,《同濟大學對法合作三十週年成果展——暨慶祝中法工程和管理學院建院25週年展暨中法建築與城鄉遺產保護合作25週年展》在學校博物館揭幕,與會嘉賓參觀了展覽。其中,《中法建築與城鄉遺產保護合作25週年展》回顧持續25年的中法建築與城鄉遺產保護合作歷程,探討中法在大都市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區域性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鄉土遺產和鄉村振興等方面的最新理論與實踐。

爲慶祝中法建交60週年、同濟大學建校117週年,今年同濟大學積極舉辦系列學術和文化交流活動,包括“行走江南園林”展覽(在法國凡爾賽舉辦)、“150位中國建築師在法國”25週年紀念研討會、中法大學校長論壇等。後續還有多項活動也正在積極籌備中,包括中法設計師聯展與論壇、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四十週年院慶暨中法百名傑出企業家論壇、全球勝任力視域下的大學法語教學研討會等。(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