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贛南日報

□錦繡

“五一”假期,堂侄娶回個贛縣媳婦,在家舉辦婚宴。伴郎伴娘齊坐一桌,桌上擺着粄幹、薯包、釀粄等待客小喫,一碗碗熱氣騰騰的艾水蛋陸續上桌,一個伴娘拿出手機給艾水蛋拍照。

“哎呀!會倒醜呦!拿個缺口碗裝艾水蛋待客。”香嬸驚叫:“錦繡,快!快!給那拍照的客女換一碗艾水蛋!”“冇必要吧,都是一個銅煲煲出來的,味道一樣。”我心想,正家的碗,專門用於宴席,偶遇有缺口的碗不是很正常嗎?伴娘是成年人,不至於弄傷嘴脣。

香嬸一邊從筐裏挑出一隻亮白色的湯碗,一邊對我說:“‘中國客家小喫之鄉’是我們安遠一張國字號的名片,艾水蛋又是65個江西名小喫中的一個。那個客女將照片發朋友圈,或做成小視頻發在抖音上,就抹黑了這張響亮的名片!現在補救還來得及。”我愣住了,這高大上的言語,說得跟領導做報告似的,這還是我那大字不識一個的香嬸?香嬸拿着湯碗去舀艾水蛋,飽脹的紅棗、鮮紅的枸杞、嫩白的雞蛋,在茶褐色的艾水中挨挨擠擠,與香嬸挑選的亮白色的湯碗交相輝映,美麗極了。再與旁邊缺口的粗瓷大碗一對比,天哪,一個銅煲煲出來的艾水蛋,只因盛放的器皿不一樣,感覺成了兩個檔次——一碗是廚技,一碗是廚藝。

在大家驚歎的目光中,香嬸將胡亂堆在桌面的粄乾重新擺弄,又移動了薯包和釀粄位置。眨眼間,桌面上擺放的彷彿不是待客小喫,而是一件精緻的藝術品。“安遠小喫名不虛傳,好看又好喫。”那個伴娘一邊拍照一邊說:“阿姨,您有一雙神奇魔力手。”事後,我誇香嬸不但能幹,還特能說。香嬸哈哈大笑,告訴我,這些話是在安遠三鮮粉名小喫培訓班學習時,聽歐陽老師說的。

香嬸口中的歐陽老師,是安遠縣政協委員,與我同屬文藝體育界小組,人稱“安遠第一勺”,有着“三鮮粉講師”“安遠小喫產業研發團隊技術總監”“紫薯小喫研發顧問”等衆多頭銜。兩碗不一樣的艾水蛋在腦海晃動,我萌生出爲歐陽老師寫一篇文章的念頭。哈哈,題目我都想好了,就叫《“廚”心不忘·揚名贛“味”》。5月9日,我加了歐陽老師的微信。微信中,我問起安遠在飲食方面有哪些明顯的變化。歐陽老師說,自2019年,安遠縣有了“中國客家小喫之鄉”這張名片,餐飲行業迎來了騰飛性的高質量發展。首先是食品安全抓得好,其次是酒店裝修緊跟時代,還有服務、菜系……

歐陽老師的話讓我恍然大悟。“紫參小鎮”漫山遍野種植腳板薯,爲了好聽又把腳板薯改稱紫山藥,可“是藥三分毒”,改稱“參”就不一樣了,一聽就是養生的。粄,大街小巷都有賣,走村串戶吆喝兜售的也不少,可一旦宴請喫粄呢,非得去官溪旅遊新村不可,羣山環繞下,湖面上的竹屋、窗外賞心悅目的荷花,不就是用餐環境的功勞嗎?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喫的境界有了質的提升。那些不遠千里前來車頭長沙口購買粉皮絲的人,早已蹚過“果腹”,跨越“饕餮”,進入“解饞”,他們喫的不是粉皮絲,是喫“名”、喫“文化”。

兩碗艾水蛋讓我意識到,“中國客家小喫之鄉”已經在安遠紮根,改變着如香嬸一樣的個體,帶飛了整個餐飲行業,振興了一個個山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