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劍袁汝婷

一器一典管窺古韻,方寸之間盡覽千年——這是博物館的傳統魅力,而今,它煥發出新的光彩。

博物館,越來越“鮮活”了。

一支故宮口紅,描繪華美雋永的東方色彩;一枚敦煌書籤,定格浪漫奇絕的文明姿態;一副VR眼鏡,帶你穿越時間長河,體驗“手可摘星辰”……奇思妙想的文化創意、虛擬現實等科技手段,一步步打破時空侷限,實現歷史與現代、文化與生活的美好交匯。

從敦煌到殷墟,再到三星堆,一批博物館成了年輕人爭相打卡的網紅“頂流”。深入踐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化之美走出高冷的展櫃、走進火熱的生活。

博物館,越來越“好懂”了。

在南京六朝博物館,“小青蓮”志願者在講解服務中汲取成長的養分;在湖南博物院,“館校美育”課程教孩子們解析美、創造美……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近年來,各地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博物館是存史啓智的平臺,以歷史與文化涵養公民精神,凝聚起強大、深厚的社會奮進力量。

博物館,越來越“出圈”了。

不久前,曾侯乙銅鑑缶等一批珍貴文物亮相美國舊金山,青銅時代藝術瑰寶引來海外驚歎;未來“彼美人兮——兩漢羅馬時期女性文物展”則將亮相湖南,以東西方的歷史對話述說文明的共情交融……近年來,博物館在中外交流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文明的交響,總能喚起真切的共鳴。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在多元文明的互鑑中,博物館成爲橋樑和紐帶。走出國門向海外展示的華夏瑰寶,承載的是中國的開放、包容與自信,以及與不同文明交流、共生的誠意與決心。

一個珍視文明的民族,才能築牢根脈;一個敬畏歷史的國家,才能走向未來。博物館的力量潤物無聲,燭照前程。參觀博物館是尋根和啓迪,不忘民族之來路;建設博物館是保護與傳播,繼承文明之輝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