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紅

去年以來,從電影《封神》到殷墟博物館新館開放,網絡上掀起一股討論商文化的熱潮。河南安陽殷墟是商王朝都城所在地,更是聞名世界的甲骨文的發祥地。“95後”女孩李右溪,從職場人轉型成爲一名甲骨文科普視頻博主,因爲發起了“挑戰全網最冷門專業”的話題而走紅網絡。“鼎字爲何這麼萌?”“龍從何而來?”“中國二字最初的樣子”……她用靈動有趣的講解,讓刻在甲骨和書寫在古籍上的中國文字活了起來,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歡。

在公衆印象中,古老的甲骨文簡直就是等同於“天書”,研究者應該是皓首窮經的老學者。因此,當95後女孩李右溪曝出就讀“全網最冷門專業”之後,迅速引發了網友們的關注。她的經歷和言行,多次上了熱搜,也帶動了“冷門”學科的出圈。

李右溪的走紅,看似偶然,實則蘊含着深層次的因素。隨着國力的日益增長,國人的民族自豪感也隨之不斷增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受到了高度重視,研究漢字起源成了時代賦予的使命。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在中華文明傳承中的作用,中國文字博物館甚至面向社會發出“一字十萬”的“懸賞令”,多次引起社會熱議。

“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甲骨文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成熟文字系統,也是漢字的源頭,目前還有2/3的文字未被考釋。由於剩下的甲骨文單字都是“硬骨頭”,破譯需要詳細論證考據並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絕非易事。作爲一名甲骨文專業的研究生,李右溪想要釋字還需經過“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打磨,但她把甲骨文“搬”上網,在推廣與科普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同樣功不可沒。

甲骨文很“高冷”,但李右溪的科普很“接地氣”。她覺得每個漢字之所以能成爲現在的樣子,背後都藏着一串故事,而探尋這些漢字“如何被造出來的過程”就像破案,“太有意思了”。正是秉承這樣心態,她以幽默詼諧的方式介紹甲骨文,製作了一系列科普視頻,用生動有趣的方式介紹甲骨文,使得晦澀難懂的甲骨文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吸引了大量的觀衆和粉絲,將甲骨文這一冷門專業帶入了公衆視野。

李右溪的視頻中不僅講述了甲骨文的源頭和用途,還通過講述歷史故事和文化常識,將甲骨文與現代生活聯繫起來,使觀衆能夠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魅力。從商王也得靠“請客喫飯”與人聯絡感情,到“三千年前的一場車禍”和“甲骨文記錄下的千年愛情”,再到“用甲骨文寫的高考作文”,她用創意和熱情將甲骨文以新穎的方式呈現給公衆,向觀衆展示了每個漢字背後的生命軌跡和故事。當李右溪把甲骨文還原到古人和今人的生活語境與故事中時,一個個文字就變得閃閃發光起來。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寶藏,它將中國人的想象力和浪漫展現得淋漓盡致,很多網友都在李右溪的賬號下留言鼓勵:“請一定要堅持下去!”李右溪的科普工作是傳統文化傳承的一個縮影,她通過現代化的傳播手段,讓甲骨文這一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系統“活”了起來,激發了公衆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興趣,爲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傳承開闢了新的途徑。

近年來,通過新媒體等途徑的傳播,不少年輕人對甲骨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一定程度上說明,只要方式得當,“Z世代”和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結是可以建立起來的。希望有更多像李右溪一樣的年輕人能成爲傳播傳統文化的“新新力量”,以文字爲橋樑,讓我們與古人相遇。責任編輯:李曉(EN03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