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六足导盲机器人在展会上吸引众多参观者关注。

本报讯(记者 任珊)能领着盲人朋友躲避障碍的电子导盲机器人、为肢体残疾人提供行走辅助的机器人、让听障人士无障碍交流的同传字幕眼镜……昨天是第34个全国助残日,在中国残联主办、北京市残联承办的“科技助残 共享美好生活”展会上,大批助行、助视、助听类智能化辅助器具产品亮相。记者从会上获悉,市残联辅具平台补贴目录今年将进行调整,AR字幕眼镜、外骨骼机器人等产品均有望纳入,残疾人朋友将以优惠的价格用上这些辅具产品。

展会上,一款行走的电子导盲机器人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只见盲人戴着骨导耳机,手牵电子导盲机器人。当遇到障碍物时,“前方有障碍物请避让”的提醒会实时传到耳机里,提醒盲人。

记者了解到,和此前亮相的四足电子导盲犬不同,这是一款六足导盲机器人。“它有六条腿,行走时始终有三条腿支撑,更加稳定,也更适合于导盲伴随行走。”研发团队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高峰介绍。六足导盲机器人具有视觉环境感知功能,可自主导航至目的地、动态躲避障碍、识别红绿灯等。

现场正在展示可穿戴行走辅助装备的残疾人邵海鹏,正是这款高科技辅具的受益者。2017年,一起坠落事故令邵海鹏双下肢截瘫。2018年,他开始在大艾机器人的帮助下接受康复训练,不久后,他穿戴这套骨骼康复机器人,用时9天,行走42.22公里,打破了“机器人行走马拉松世界纪录”。如今,下肢渐渐有反应的邵海鹏开始借助另一款可穿戴机器人进行行走康复。“没有这套辅助器具,我只能独立行走50米,穿上后能走1公里,最主要的是,它能纠正我的行走姿势。”邵海鹏介绍,这套辅助器具能够智能感知、实时分析使用者步态的行为意图,通过精准控制,为使用者提供稳定、自然的行走体验。

此外,科技助听类产品也人气颇高。戴上“听语者”眼镜,在不遮挡现实环境的情况下可将对方说话内容实时显示在屏幕上。据悉,AR智能眼镜已经实现市场化运营,听障残疾人朋友在一些电商平台就能买到。

“这些高科技辅具产品,在北京市辅助器具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上约占26%。”市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主任赵子龙介绍,本市现有持证残疾人57万余人,残疾人生活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辅具。北京市辅助器具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已上线运行8年,本市户籍持证残疾人可通过该平台享受申请、购买、配送辅具的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53.9万名残疾人在辅具平台注册,其中44.6万人购买了辅具,申请辅具总件数111万件,产品成交总金额7.9亿元,政府补贴资金6.6亿元。

为让高科技产品惠及更多残疾人朋友,市残联将动态更新互联网平台上的补贴目录。“今年补贴目录将进行调整,经过对接,AR字幕眼镜、外骨骼机器人等产品已达成初步调整意见,即将纳入补贴目录,残疾人朋友将以优惠价格享受高科技辅助服务。”赵子龙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