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宝鸡日报

让“行走的课堂”多起来

刁江岭前不久,渭滨区川陕路小学把课堂搬进了麦田,语文教师从“麦”字的发展变化历程以及跟麦苗相关的诗词,教孩子们历史和文化;数学教师带领学生巧用卷尺、测绳等工具,测量了麦田的长度和宽度,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堂课的知识点既在教学大纲内,上课形式又非常有趣,很受学生喜爱,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其实,自古以来教育都提倡知行合一。孔子当年在曲阜招生,为了开阔视野、求知解惑,他的教学方式不局限于课堂讲授,而是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他们一边游历各国风土人情,一边与各国的名人名士对话,留下了很多经典故事,至今影响着中国教育。孔子可谓是开辟研学游的鼻祖,他的教学模式是古代版“行走的课堂”。

宝鸡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西部工业重镇,地处富饶的关中平原最西边,有丰富的自然人文历史、工农业资源,可供中小学生做校外课堂。学校可以在农田、果园建设实践基地,把课堂搬到博物院、文化艺术中心,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工厂企业,让学生领略现代科技的魅力……

相比于“满堂灌”的被动接受,“行走的课堂”的好处显而易见,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更强。书本里的知识是前人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如果学生仅仅通过书本去学习,难免会感到枯燥,或许还会遇到困惑。但是,一旦学生走出教室,在农田、工厂、博物馆等地亲身体验书本上涉及的知识,那些平面的、笼统的、刻板的常识、定理,就会变得立体、多彩、有温度、真实可感,必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行走的课堂”最大的优势就是让教学变得有趣、更吸引人,希望我市各中小学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多探索一些“行走的课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