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海东日报

“微光”点亮百姓心田

——记巴藏沟回族乡李家村驻村工作队

▲图为驻村工作队慰问群众

□本报记者 朵玉雪 摄影报道

一路艰辛一路歌。在海东市平安区巴藏沟回族乡李家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农村当成热土,把基层当作舞台,把驻村当成事业,顶烈日、冒风雨。在他们的带领下,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是这样一群人,如同一道微光,温暖着这里的百姓,照亮了这个静谧的小村。

从细微处解民忧

柳絮纷飞的五月,驱车前往李家村的路途中,一条条平铺开来的柏油路,一棵棵笔直苍翠的白杨树,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为这个偏僻的村庄增添了不少生机。

“原来这里的路可没有这么好,坑坑洼洼的,一点都不好走。现在你看,和城市里的路没啥区别。”李家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张兴隆向记者说着这里的前世今生。

李家村,地处平安区东南部,距县城17公里,全村有50户154人。这里地处高原,资源禀赋差,耕地面积少,年轻人外出务工,劳动力流失,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建设困难重重。

自2015年青海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驻村工作队进驻李家村后,通过历任第一书记的接续奋斗,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携手共同整治村里的环境卫生,拆除残垣断壁,修建小广场、牌坊、凉亭,并重点开展了河道综合治理,按照原河道流向展开设计,并在保持原有生态的基础上,清理河道内的淤堵和乱石,在沿河两岸新修堤坝和绿道,沿湖种植树木保持水土,专门设立河长,开展巡逻,严禁在河道内露营野餐、严禁乱倒垃圾乱排废水,切实保证河道通畅、河道生态持续向好。

在张兴隆的讲述下,一个个微小而实在的暖心举措也时时温暖着记者的心。

张兴隆告诉记者,他们是来李家村驻村的第四批驻村工作队,自2023年7月来到这里,他们便怀揣着一腔热血,肩负着组织赋予的使命,投身基层,忙碌在一线,奔赴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

“驻村工作队真的为咱老百姓干了不少实事,天然气去年就接通了,而且给我们每户还分发了全新的天然气灶具,现在几分钟就可以烧开一锅热水,而且火候控制起来特别方便。”村民赵富平熟练地开气打火,看着燃气灶里吐出的蓝色火苗,他的脸上满是笑容。

天然气入户,是驻村工作队给李家村村民交出的另一份“民生答卷”。

记者了解到,去年,巴藏沟流域天然气主管网工程项目正式建成。该项目惠及巴藏沟流域的16个村2007户农户,不仅对改善村民生活居住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实现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也有着一定的示范作用。

接通天然气后,驻村第一书记谢才智在日常走访群众的过程中了解到,群众在缴纳天然气接口费时犯了愁。“接口费虽然不多,但对村民来说,还是个不小的数目。”于是,为了让老百姓能使用上天然气,谢才智与驻村工作队员联系到相关帮扶单位,统一为村民支付天然气接口费,并购买燃气灶,提供帮扶资金31.95万元,不仅为村民减轻了负担,还让村民享受到了便捷又环保的新生活。

时间渐渐流逝,但李家村驻村工作队为民办实事的脚步却始终没有停歇,正如张兴隆所说:“只要我们在这里一天,就要站好一天的岗。”

暖心帮扶点亮生活新希望

“感谢谢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给我们家帮了这么大的忙,这一万多元的救助资金可是救命钱啊!”5月17日上午,身患五级肾炎的村民索昂才藏拉着驻村第一书记谢才智的手哽咽道。谢才智详细地询问了其妻子近期病情治疗情况,叮嘱一定要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和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记者了解到,索昂才藏家共5口人,家庭收入微薄,公公婆婆因年迈没有劳动收入,家里仅靠丈夫在外挣钱养活一家人。2023年,索昂才藏因身体不适去医院就诊,被诊断为五级肾炎。生病的妻子、上学的孩子、年迈的父母,高额的生活成本让这个普通家庭陷入了困境。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在了解这一情况后,第一书记谢才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先是带头并倡议村民为其捐款共5700元,以解燃眉之急。随后立即到民政部门了解政策,第一时间将其纳入监测户,为其争取报销最大限度的费用。同时,还向省、市、区各级红十字会提交人道主义救助申请,千方百计为其解决实际困难,目前已落实救助资金5000元。

这一笔救助资金,是雪中送炭,也是索昂才藏一家挺过艰难的过渡费,更是驻村工作队心系于民的一段验证。

“我们驻村工作队始终把每一个村民的冷暖放在心上,会用好国家政策为大家排忧解难。”张兴隆说,刚开始驻村时,一些村民还因为陌生不愿说心里话,如今,一件件实事的落实,也渐渐让村民敞开了心扉。

“解决民需,首先要进入百姓心里,才能真正了解他们需要什么。”驻村的日子里,他们与百姓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了。

今年,考入东北石油大学的1名脱贫户大学新生要入学,驻村工作队为其申请了“芙蓉学子”5000元助学金;为9名初高中在读学生申请了西宁市红十字博爱助学救助金各1000元;当得知村里每年春耕备播时农田灌溉水渠总是堵塞,驻村工作队主动与海东市烟草专卖局取得联系,发动党员群众30余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冬季上冻前完成了1.8千米灌溉水渠的清理疏通工作;得知村里低保户家里农作物销路不好时,驻村工作队积极联系农产品销售公司和发动派驻单位同事,自行采购村里土豆,为他们拓宽销售渠道……

在这期间,驻村工作队如一盏灯,照亮着每个李家村村民的心田。

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让游客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这是我经营民宿的初衷。”走进李家村赵富平家,以“尘外”命名的民宿映入眼帘,推开庭院大门,宽敞的院子里有绿植、假山、石子路、鱼池,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独立的房间里卫生间、洗浴设施一应俱全,屋外还有自家大棚,里面的葱苗、辣椒苗、胡萝卜苗正茁壮成长。漫步于此,一种居山不离城的惬意感油然而生。

赵富平告诉记者,将自家民房变民宿不是一时兴起的想法,是自己去了外省之后,发现那里的民宿不仅装修漂亮,而且很受游客喜爱,生意也很红火。所以从那时起,发展民宿的种子便在他的心里开始生根发芽。

回来后,赵富平便在自家农房原有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加固、维修、升级改造,民宿便有了如今的“好模样”。

“我的想法得以实施,咱们李家村驻村工作队还是出了不少力啊。”赵富平告诉记者,原来他家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自李家村驻村工作队驻村以来,不仅帮他们盖了牛羊圈,还给了牛羊。

有了牛羊,赵富平一家的经济条件便慢慢好了起来,因为牛羊繁殖后的牛乳、牛羊犊能给他带来不错的收入。有了资金的积累,赵富平便有了新的想法——开小卖部。得知赵富平要开小卖部,驻村工作队便第一时间为他办理烟草证,进行扶持。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富平的小卖部运营得不错,收入也很可观。

驻村工作队队员张兴隆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又将赵富平的小卖铺确定成了农村零售终端,通过烟草公司帮扶,进一步打造店面,升级装修,让赵富平能有更好的发展条件。

如今,看着眼前300多平方米的民宿,赵富平也不自觉地喜上眉梢。随之便说了一番心怀感恩的话:“如果没有咱们驻村工作队的帮扶,我手里的资金不会积累这么快,发展民宿的想法也不会这么快实现,真的很感谢他们。”

“虽然我的民宿才刚开始营业,但我希望未来能够扩大规模,通过这一项目带领我们李家村的村民共同致富。”赵富平含笑说道。

“民宿,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驻村第一书记谢才智表示,乡村旅游不同于成熟景区,周边往往缺乏相应的配套,游客居住不便,难免影响旅游体验,希望未来驻村工作队可以加大帮扶力度,以致富带头人赋能乡村振兴,以民宿提振乡村经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