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海东日报

□本报记者 祁树江

“我曾在人民日报看到这么一句话:‘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我来这里任职,近万名群众在殷切期盼着我为他们做点什么,我总要做点实事才算不辜负这些纯朴的百姓。”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雄先藏族乡党委书记马成在前往雄先乡下米乃亥村查看沿黄生态旅游发展情况时感慨道。

2024年1月,马成到雄先乡担任乡党委书记,虽然前往雄先乡的道路九曲十八弯,但马成却丝毫没有被这蜿蜒的山路影响,一路上都在思考作为“大家长”要怎么带领干部干事、怎么让群众致富。

理论学习 “学”出干部新活力

作为雄先乡的“领头羊”,马成十分重视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他常常说:“党的理论政策只有我们干部先学一步,才能给老百姓讲清楚,老百姓才知道这项政策到底好在哪里。”“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在中央一号文件的宣讲中,马成始终坚持比干部先学一步,他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写满了党的惠民惠农政策和各村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也会不定期采用一对一谈话、会上随机提问等方式与乡村两级干部共同学习,帮助干部强化记忆。在他的带动下,乡村两级干部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对政策的理解度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我之前还在想,怎么才能让村里文化水平不高的党员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感兴趣。马成书记在谈话时给了我思路,让我有了方向。”电岗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文婷说。

自党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马成随身携带《条例》,空闲时间就翻开学习。他组织干部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观摩活动,并对关键岗位等人员开展一对一谈话,力求以学促行、以知笃行。干部们从思想上重视党纪学习,进一步深化了对加强党的纪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统种共富” 种出新“钱”景

自上任后,马成开始挨村入户走访,从最东头的完加村到西头沿黄下米乃海村,他与村“两委”成员一起理思路、谈打算、谋发展,偶尔也会独自一人到农户家里小坐,听取群众对村“两委”的真实评价。

通过调研,马成得知完加村是雄先乡马铃薯的主要产区,常年栽培面积达100公顷,占全乡总栽培面积的40%。又了解到雄先乡相对于其他附近种植马铃薯的产区有海拔上的优势,他抓住这个时间差,多次到县农科局协调,争取到1750卷地膜、133.33公顷马铃薯种子以及100吨化肥,累计节约群众种植成本34.75万元。同时,争取到2024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92万元。在他的超前谋划部署下,完加村村集体经济“统种共富”种植项目于4月初正式启动,共整合140公顷耕地用于“统种”,其中113.33公顷地种植马铃薯,预计增收510万元。

如今,成片铺就的马铃薯地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让农户看到了新“薯”光。

避险搬迁 “搬”出群众新生活

汛期将近,其先村党支部书记保秀总是忧心忡忡。他说:“去年9月我们村的卡金永山体发生滑坡,危及15户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仅要说服这些群众搬迁,还要考虑搬迁地点和新建住房费用,这件事成了我们村的心头大患。”马成在多次走村入户调研和谈话后,巧用妙招解决了其先村的“心头大患”。

马成始终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将4户家庭困难搬迁群众纳入监测户,并争取到搬迁安置经费每户3万元,并为其中一户实施到户产业项目,发放45只羊。

由于村民从小都说藏语,没法很好地和售房部销售人员沟通,在了解到该情况后,马成陪同打算购买商品房的群众到群科新区看房、议价、购房,最终为3户群众争取到累计6万元的优惠。

在完成前期工作后,他几乎住在了其先村,或在党员活动室与村两委“干部”商议避险搬迁工作具体事宜;或在田间地头围绕山体滑坡的危险性及群众关注的补助政策等与搬迁群众谈心谈话,着力消除思想顾虑;或带领分管领导及村“两委”干部上山寻找适宜搬迁的地点。近一个月时间,他跑遍了麻加片的山头,未找到合适地点,又多方打听跑到雄先片山头上,晒黑了脸也跑烂了鞋,终于找到一片适宜搬迁的地点。

还未等马成开口,其先村监委主任看卓代表搬迁的村民说了句掏心窝的话:“这段时间马成书记带着我们山上山下不知道跑了多少公里,看得出来他是真的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乡上这是来了个实干的好书记啊。”他的诚心也感动了搬迁群众,搬迁工作顺利进行。

新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作为一名党委书记,马成始终把对党忠诚摆在第一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实干担当、勤勉工作、廉洁自律的优秀品质,雄先乡在他的带领下奋力谱写着秀美雄先新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