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海東日報

□本報記者 祁樹江

“我曾在人民日報看到這麼一句話:‘千難萬難,只要重視就不難;大路小路,只有行動纔有出路’。我來這裏任職,近萬名羣衆在殷切期盼着我爲他們做點什麼,我總要做點實事纔算不辜負這些純樸的百姓。”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雄先藏族鄉黨委書記馬成在前往雄先鄉下米乃亥村查看沿黃生態旅遊發展情況時感慨道。

2024年1月,馬成到雄先鄉擔任鄉黨委書記,雖然前往雄先鄉的道路九曲十八彎,但馬成卻絲毫沒有被這蜿蜒的山路影響,一路上都在思考作爲“大家長”要怎麼帶領幹部幹事、怎麼讓羣衆致富。

理論學習 “學”出幹部新活力

作爲雄先鄉的“領頭羊”,馬成十分重視黨員幹部的理論學習,他常常說:“黨的理論政策只有我們幹部先學一步,才能給老百姓講清楚,老百姓才知道這項政策到底好在哪裏。”“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在中央一號文件的宣講中,馬成始終堅持比干部先學一步,他隨身攜帶的本子上寫滿了黨的惠民惠農政策和各村中亟須解決的問題。也會不定期採用一對一談話、會上隨機提問等方式與鄉村兩級幹部共同學習,幫助幹部強化記憶。在他的帶動下,鄉村兩級幹部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對政策的理解度也得到了明顯提升。

“我之前還在想,怎麼才能讓村裏文化水平不高的黨員對《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感興趣。馬成書記在談話時給了我思路,讓我有了方向。”電崗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文婷說。

自黨紀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馬成隨身攜帶《條例》,空閒時間就翻開學習。他組織幹部開展黨紀學習教育觀摩活動,並對關鍵崗位等人員開展一對一談話,力求以學促行、以知篤行。幹部們從思想上重視黨紀學習,進一步深化了對加強黨的紀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了開展黨紀學習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統種共富” 種出新“錢”景

自上任後,馬成開始挨村入戶走訪,從最東頭的完加村到西頭沿黃下米乃海村,他與村“兩委”成員一起理思路、談打算、謀發展,偶爾也會獨自一人到農戶家裏小坐,聽取羣衆對村“兩委”的真實評價。

通過調研,馬成得知完加村是雄先鄉馬鈴薯的主要產區,常年栽培面積達100公頃,佔全鄉總栽培面積的40%。又瞭解到雄先鄉相對於其他附近種植馬鈴薯的產區有海拔上的優勢,他抓住這個時間差,多次到縣農科局協調,爭取到1750卷地膜、133.33公頃馬鈴薯種子以及100噸化肥,累計節約羣衆種植成本34.75萬元。同時,爭取到2024年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92萬元。在他的超前謀劃部署下,完加村村集體經濟“統種共富”種植項目於4月初正式啓動,共整合140公頃耕地用於“統種”,其中113.33公頃地種植馬鈴薯,預計增收510萬元。

如今,成片鋪就的馬鈴薯地膜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讓農戶看到了新“薯”光。

避險搬遷 “搬”出羣衆新生活

汛期將近,其先村黨支部書記保秀總是憂心忡忡。他說:“去年9月我們村的卡金永山體發生滑坡,危及15戶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不僅要說服這些羣衆搬遷,還要考慮搬遷地點和新建住房費用,這件事成了我們村的心頭大患。”馬成在多次走村入戶調研和談話後,巧用妙招解決了其先村的“心頭大患”。

馬成始終站在羣衆的角度考慮問題,將4戶家庭困難搬遷羣衆納入監測戶,並爭取到搬遷安置經費每戶3萬元,併爲其中一戶實施到戶產業項目,發放45只羊。

由於村民從小都說藏語,沒法很好地和售房部銷售人員溝通,在瞭解到該情況後,馬成陪同打算購買商品房的羣衆到羣科新區看房、議價、購房,最終爲3戶羣衆爭取到累計6萬元的優惠。

在完成前期工作後,他幾乎住在了其先村,或在黨員活動室與村兩委“幹部”商議避險搬遷工作具體事宜;或在田間地頭圍繞山體滑坡的危險性及羣衆關注的補助政策等與搬遷羣衆談心談話,着力消除思想顧慮;或帶領分管領導及村“兩委”幹部上山尋找適宜搬遷的地點。近一個月時間,他跑遍了麻加片的山頭,未找到合適地點,又多方打聽跑到雄先片山頭上,曬黑了臉也跑爛了鞋,終於找到一片適宜搬遷的地點。

還未等馬成開口,其先村監委主任看卓代表搬遷的村民說了句掏心窩的話:“這段時間馬成書記帶着我們山上山下不知道跑了多少公里,看得出來他是真的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鄉上這是來了個實幹的好書記啊。”他的誠心也感動了搬遷羣衆,搬遷工作順利進行。

新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作爲一名黨委書記,馬成始終把對黨忠誠擺在第一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保持實幹擔當、勤勉工作、廉潔自律的優秀品質,雄先鄉在他的帶領下奮力譜寫着秀美雄先新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