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隴南日報

新華社記者姜偉超王紫軒張智敏

正午,下課鈴響。專注聽課一上午的學生們從教室裏魚貫而出,向食堂奔去。王蕊和小夥伴走在隊伍中間,討論着即將喫到的蒜薹炒肉和炒瓠子。循例,學校總是提前一週公佈菜譜。營養豐富、變着花樣的熱乎飯菜是正在長身體的學生們充電蓄能的“法寶”。

王蕊是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崆峒鎮初級中學初二的學生,從小學開始,每天中午,她都會在學校食堂享用葷素搭配的免費營養餐。“最愛學校的牛肉泡饃。”農村娃王蕊對學校頓頓有肉喫、天天不重樣的午飯頗爲滿意。

爲提升農村學生健康水平,國家於2011年啓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從2012年開始,甘肅逐步將原58個集中連片特困縣和原28個非連片特困縣納入實施範圍,向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免費營養餐。

“受經濟狀況、生活習慣影響,那時候的農村娃幾乎不喫早餐,最多是幹饃加一口白開水。我們從提供營養早餐開始,把雞蛋、牛奶加進來。”曾任崆峒區學生營養改善管理站負責人的李勤軍說,從採購麪包、餅乾等“幹食”,到遴選企業在學校食堂加工,並配送新鮮的蛋奶、糕點、水果,再到針對留守兒童需求,面向全區92.9%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推行營養午餐。

近年來,甘肅大力推動農村義務教育中小學食堂新建、改擴建,學校自主供應營養均衡的多元化餐食。截至2023年底,全省學校食堂供餐率達96.57%。“如今,運行經費由區財政承擔,每生每天5元的食材補助,營養更均衡地喫到了孩子們的嘴裏,還減輕了學生的家庭負擔。”崆峒區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專職督學劉小勇說。

在平涼市第一中學,剛下課的高二學生郭嘉齡向記者跑來。這些年,她從老家的寨子街中心小學、崆峒初級中學一步步走出大山,始終保持着班級第一的成績。

“我上小學時,就負責給大家發早點,那些雞蛋、牛奶平時很難喫到,握在手裏燙燙的。”郭嘉齡說。如今,她已養成喫早餐的習慣,在食堂琳琅滿目的早餐裏,挑選自己喜歡的口味。

目前,甘肅已實現營養改善計劃農村地區全覆蓋,惠及8097所學校的152.8萬名學生,包括王蕊、郭嘉齡在內的受益學生累計達到2026.4萬人次。據統計,甘肅農村義務教育地區學生身高、體重呈增高趨勢,生長遲緩率從2012年的8.0%下降到2.25%。

“現在,孩子們缺鈣、缺鐵、貧血等問題不再突出,體質增強,初三體育考試成績逐年上升也印證了這一點。”接受採訪的多位教師表示,現在農村孩子的身體素質越來越好,思維更加敏捷、內心更加充盈、視野更加開闊。(新華社蘭州5月20日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