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京晨報

醫院供圖

推動健康關口前移,從“以治病爲中心”向“以健康爲中心”轉變,廣泛培養和發動體衛融合的專業力量,將運動健康服務不斷送到百姓身邊。如今,南京以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慢病患者羣體爲突破口,率先構建起體衛融合社區健康治理的長效機制,下沉社區爲居民提供運動處方。記者從南京江北新區頂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瞭解到,該中心“體衛融合—運動促進健康站”自2023年3月18日正式啓用以來,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服務羣衆及運動干預均約達5000人次。

“體衛融合”爲慢性病干預插上“翅膀”

早上8點,伴隨着社區醫生的“上班”,五六位居民也緊跟着醫護人員的節奏“上崗”。穿戴好設備,熱身、選擇鍛鍊方式……今年68歲的陳阿姨告訴記者:“我按照運動處方每週堅持3次有氧訓練,如今不到兩個月,藥少喫了,血糖已基本恢復正常,身體也感覺有勁了。”

陳阿姨是一位“老糖友”。“家人們都說我臉色發暗,我也經常感覺自己很疲憊,身體始終不在最佳狀態。”兩個多月前,陳阿姨在門診拿藥時,在家庭醫生的推薦下,參加了體衛融合干預項目,經過運動專家對身體機能和基礎數據的測試,爲陳阿姨開具運動處方,爲她量身定製了一套訓練方案。陳阿姨表示,都知道運動好,看到別人跳廣場舞也想參與一下,但總是堅持不了,有時候還覺得動一動,心跳就特別快。“但在這裏,身體各項數據實時監控,每次一個小時左右,不僅能堅持下來,而且每次運動後,血糖值都能下降很多,也有了堅持的動力。”陳阿姨說。

頂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科運動處方師徐志鵬介紹,中心將運動干預納入健康管理體系,依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包開展運動干預,針對不同人羣設置多種個性化的簽約服務包,以精準運動爲核心,融合心理疏導、中醫理療、運動康復等專業,爲羣衆提供體質檢測、體適能測定等一對一服務。“除了有氧運動,我們還會根據患者的情況,增加肌力等抗阻運動,一般每週三次,對於一些特殊的患者,我們還會將運動干預延伸至患者家中。”

科學運動加持 術後康復更高效

轄區居民劉先生今年74歲,是一位有着15年高血壓病史的患者,他每天都準時到健康站“打卡”運動。

去年7月份,劉先生因腦梗後遺症來到頂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科就診,最初患側肢體無力,尋求治療方法,醫務人員對劉先生說:“基礎的理療、手法等治療並不能完全解決腦梗後肢體無力的問題,在肢體功能允許的情況下更多的是要自己主動參與。”依據其身體情況及綜合治療方案,醫生爲他推薦了中心的運動促進健康站。

當時的劉先生猶豫不決,在醫生的建議下抱着試試看的心態,簽了一個月的“體衛融合”服務包。在經過全面的體質監測,包括心肺功能、力量、體成分等測試,骨密度檢查,焦慮、抑鬱、心血管風險等問卷評估,運動站爲其制定了個性化的運動處方,同時提供血壓、指脈氧、心率等健康監測。每次鍛鍊,醫務人員會根據定期的評估數值,爲其調整運動處方。

在醫生專業指導的一個月後,重新進行各項指標的評估監測,數據有了明顯提升。爲了進一步提高肢體功能,劉先生再次簽約服務包,逢人就笑呵呵地介紹推薦“體衛融合”運動+健康的優點。至今的他已堅持“打卡”快一年時間,心肺功能也從最初的73分良好等級提升到90分的優秀等級,血壓也穩定在正常值範圍內。

“運動+醫療” 老年健康新選擇

徐志鵬介紹,像陳阿姨、劉先生這樣的例子頂山中心還有許多,很多患有慢性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在頂山運動促進健康站團隊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堅持運動干預3個月以上,身體素質均有明顯改善。“隨着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運動的意識大家都有,但是如何運動、怎麼運動、運動頻次和時間如何,絕大多數老百姓都一頭霧水,將慢病管理與運動相結合,獲得周邊百姓的一致好評。”

據瞭解,爲了進一步滿足轄區居民科學健身需求,同時促進“體育+衛生”共享優質健康融合,頂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配置了磁力單車、跑步機、組合抗阻力訓練健身器械等最新功能齊全的運動康復設備以及全套智能檢測訓練雙功能設備,填補了城市社區公共體育設施不能進行實時監測運動時的心率、脈氧等身體健康數據分析的短板,讓轄區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加專業、安全、便捷、優質及共享的“運動+醫療”特色健康服務。

通訊員 王道蘭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孫蘇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