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晨光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迅猛發展的當下,汽車金融服務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微衆銀行聯合羅蘭貝格最新發布了《2024年中國汽車金融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深入剖析我國新能源汽車金融市場的新趨勢。

報告指出,2023年,經過十餘年快速發展和迅速普及,我國新車金融滲透率出現歷史性的波動,整體新車金融滲透率史上首次回落。

羅蘭貝格調研顯示,2023年新車金融滲透率爲56%,相比2022年下滑2%。其中,供給不足、需求難振是汽車金融滲透率下滑的核心原因。在供給端,受2023年乘用車市場的價格戰影響,汽車品牌不斷將資源向產品價格與終端營銷傾斜,汽車金融的補貼和商務政策受到擠壓,傳統的“免息”車型數量下降,“免息”力度減弱。

另外,在需求端,從宏觀經濟視角出發,有效需求不足仍是2023年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壓力,而根據統計數據,我國居民端的槓桿水平在2023年進一步下滑。這一影響落到汽車金融市場,體現在消費者整體貸款或租賃的意願的下降。然而,長遠來看,隨着國家利好政策持續出臺,汽車金融產業規範化與多元化將不斷提升,供需兩端將逐步修正歸位。羅蘭貝格預測,到2028年,我國的新車金融滲透率將達71%左右。

此外,報告指出,從滲透率結構來看,2023年汽車貸款(含信用卡分期)仍爲汽車金融的主流產品,佔比約80%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根據羅蘭貝格觀察,相比傳統燃油車市場,新能源汽車金融滲透略低於整體新車金融滲透(約50%),且主要以貸款模式爲主,未來尚有充足的發展空間。

羅蘭貝格認爲,新能源汽車金融滲透偏低主要受以下幾個方面影響。首先,主機廠端的補貼力度。當前新能源主機廠品牌中,自主品牌與新勢力品牌佔比顯著較高,相比外資品牌在汽車金融領域的服務體系與理念,自主品牌對於汽車金融的重視程度有待提升。

同時,中國新能源市場中的大部分品牌尚處於增量不增利的階段,新能源汽車利潤空間小,汽車品牌對汽車金融的利息補貼力度較小。其次,金融供給端的難度。新能源滲透率在2023年再創新高,但是其產品殘值估算難度大,保險費用高,歷史數據相對有限,導致汽車金融與租賃機構在產品設計與生命週期管理難度加大,因而對於金融供給的豐富度、價格與靈活度相對傳統燃油產品較爲有限。

報告認爲,國家層面的綠色金融政策普及,新能源二手車市場估值體系的日漸完善,以及圍繞電池與充電設施的金融與租賃產品不斷豐富,也將吸引更多的產業參與者投身新能源汽車金融產業發展。新能源汽車金融體系將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金融滲透率最終將與燃油車趨同。

值得注意的是,在汽車金融的競爭格局上,從2023年的市場競爭格局來看,商業銀行得益於其相對較低的資金成本、領先的金融科技水平以及近年在零售金融方面的不斷轉型與提升,已成爲汽車金融的主力玩家,正在大幅擠壓汽車金融公司和租賃公司的市場空間。2023年商業銀行汽車金融市場整體份額可達46%,相比2022年有較大幅度上升。

汽車金融公司受到商業銀行的衝擊,疊加主機廠傾斜性支持力度的減弱,其市場份額壓力顯現,2023年市場份額約爲39%,有所下滑。租賃公司(包括融資租賃與金融租賃公司)在銀行客羣下沉以及回租政策收緊的影響下,零售端市場空間收窄;同時,儘管直租業務受政策支持,但B端和C端的租賃服務消費習慣有待培育,2023年整體市場份額進一步下降至15%,在過去三年中已累計下滑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