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武少民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说,“在天津大学,我们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致力于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围绕教好、学好、管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努力让每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成为精彩一课。”

“讲好关键课程,关键在于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说,“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也不单单是学院自己的事。”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带头听思政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

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天津大学抓住立德树人“牛鼻子”,实现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学校先后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计划”、思政课“授课小组制”改革,成立了“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构建起“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体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课程育人体系、“新工科+课程思政”的创新育人体系、“师德师风+课程思政”的标杆示范体系、“党建引领+课程思政”的组织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协同育人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表示,“我们要求思政课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支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将这些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这样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天津大学研发的一款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实验走红网络。该实验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一经上线就吸引了包括天津大学、重庆大学、郑州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学生在线学习。身处虚拟化的实验场景,与历史人物互动对话,学生学习《共产党宣言》等经典原文的同时还可以在线答题。在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磊的课上,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虚拟沉浸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在的历史时代,实景感受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作《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进程,“有利于学生更深刻体悟共产主义的时代力量”;在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凯峰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直播课上,400多名学生同时在线听讲,互动区里学生们在线提问,即时互动。

近年来,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建成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数量之多、门类之广居天津市高校马院之首、全国高校马院前列。“讲好思政课,老师要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颜晓峰说,“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样的思政课才能真正入脑入心,成为学生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

把党课团课搬进社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在国家级大科学装置来一场“沉浸式”研学、与小伙伴们一起把论文写在西部大地——天津大学正在快速推进思政课程实践化。每逢周末,一批批年轻的天大学子都会来到位于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的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走近这座10层楼高的巨型钢结构建筑,共上一堂难忘的“沉浸式思政课”。像这样的青马基地,天津大学一共建设了11个,累计宣讲200余次,辐射近4000人次。

目前天津大学已经成功建设 50 余门思政类课外教育实践课程,在圆明园遗址公园、甘肃宕昌南河镇、天开园、天津海关、天津空港经济区党群服务中心、津南区时代记忆纪念馆、静海区付家村等多个单位挂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天津大学思政教师参加学校理论宣讲团精品报告立项33项,宣讲70余场,受众超过万人。

近年来,天津大学设计了一系列思政教师本领提升和成长扶持计划。如通过实施思政班主任制度、暑期集中实践、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实践锻炼;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增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型高级职称”系列;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奖励绩效办法,严格思想政治表现与师德师风考核等,努力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学校还引育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遴选了优秀党政干部和辅导员转岗担任思政课教师。现在,学院45岁以下教师占60%,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9%。学校还实施了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聘请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作为思政课特聘教授,为思政课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力补充。

与此同时,天津大学努力构建协同贯通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形成“思政课+新工科+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起“思政课+师友导师+日常思政”的协同育人队伍。自2022年开始在全校实施的“师友计划”为协同育人大团队再注入了一支生力军。迄今为止,天津大学已累计选聘1585名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师友导师,定期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与其他育人力量共同为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通讯员 焦德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