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龔進輝

日前,悟空單車憑藉國內首家退場的共享單車平臺這一稱號火了一把,完成了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定下的“如果失敗了,就當做公益”的心願。

悟空單車的倒閉,是共享單車大戰不斷升級、進入洗牌的開端,隨着資金、供應鏈向摩拜、ofo等頭部玩家集中,未來中小共享單車品牌將舉步維艱。我預測,100多家共享單車企業中,絕大多數玩家將只是活着,悲催的將成爲下一個悟空單車,黯然退場是註定結局。

被摩拜、ofo收購則算走運,它們要麼佔領一個碉堡強大到兩大巨頭久攻不下,要麼打下來需要更多資金。在我看來,活着不火倒閉後才火的悟空單車,儘管收到不止一家公司遞來的橄欖枝,欲將其收入囊中,但它並不具備收購價值,運營期間與ofo洽談收購結果喫閉門羹就是最佳證明。

事實上,悟空單車不僅不具備收購價值,而且死得一點也不冤枉。從工商信息來看,悟空單車資金主要來自其創始人雷厚義,他曾做過消費金融領域的小額現金貸。與摩拜、ofo動輒數億美元融資和巨頭站臺相比,悟空單車賬上資金極爲有限,嚴重限制其擴張速度和供應鏈話語權。

因此,直到倒閉時,悟空單車扔偏安大本營重慶一隅,累計1萬多用戶,押金100萬元,最高時日活兩三千,這一數據不僅與摩拜、ofo相差甚遠,與二線陣營玩家相比也被輕鬆完爆。

儘管雷厚義再三否認運營悟空單車純屬玩票,但從其犯下的種種錯誤來看,悟空單車從頭到尾就是在玩票,除了使用機械鎖這一漏洞,對合夥人模式深信不疑是其犯下的最致命錯誤。

衆所周知,摩拜、ofo在單車設計理念不同,導致生產成本不同,但它們畢竟屬於重資產模式,前者自主生產、富士康雙管齊下,後者利用傳統自行車廠商的產能優勢。反觀高喊輕資產模式的悟空單車,表面上看是受制於資金短缺的無奈之舉,實則是徹頭徹尾的圈錢把戲,與其老本行消費金融無異。

輕資產理念的載體是合夥人模式,按照雷厚義的說法,每輛單車投入1100元享有單車的100%所有權、永久的單車收益權和3年廣告收益權。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代悟空單車成本爲200元,比ofo 300元造車成本還低,有利於快速擴張,悟空單車再囊中羞澀,花20萬元投放1000輛也不成問題,爲何要從用戶手中集資?

要知道,涉足共享單車領域之前,雷厚義經營消費金融處於盈利狀態,悟空單車倒閉時也僅投放1000多輛單車,我不相信他連區區20萬元都拿不出。退一步講,即便雷厚義拿不出20萬,按常理來說應該找投資人求助,而非寄希望於用戶,實際情況是悟空單車從一開始就未融資,花的都是雷厚義個人的錢。

我猜測,悟空單車在運營之初不是融不到資,而是壓根就不想融資,雷厚義絕對拿得出20萬元,他的如意算盤是個人少花錢、用戶多花錢,待時機成熟再找ofo等實力玩家賣個好價錢。

悟空單車合夥人模式本質是衆籌,而衆籌的根本目的是融資,試圖借用戶之力解決資金困境,以盤活資金鍊、爲打產業規模仗提供後方保障。爲了說服用戶掏腰包,雷厚義提出上述誘人的條件,但問題在於,悟空單車能否活過3年是未知數(結果只活了5個月),而且在全行業盈利模式不清晰、普遍虧損的情況下,本身不盈利的悟空單車憑什麼保證用戶獲利?

再加上悟空單車200元造車成本與用戶投入1100元差距之大,不禁讓人懷疑,合夥人模式玩的是畫餅圈錢的老把戲。試問,一個核心競爭力不強、前途渺茫的單車品牌,用3年廣告收益權來誘惑用戶進行高投入,1100元都可以騎3年,難道不是赤裸裸地圈錢?除了圈錢我想不到還有其他目的。

最終,雷厚義被殘酷的現實狠狠打臉,實際融資60萬元,與預期的3000萬元相差甚遠,即便使用機械鎖的單車沒被偷,資金不足的悟空單車也無力拓展市場,在重慶大本營未建立競爭壁壘,自然成爲ofo眼中不具備收購價值的標的,二者在重慶的市場表現呈現天壤之別,倒閉成爲其唯一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共享單車大戰持續升級,資金已不是決定戰爭走向的唯一因素,供應鏈、團隊、市場、運維等其他因素也至關重要。換言之,共享單車洗牌加速後,拼的是綜合競爭力。即便現在悟空單車苦苦硬撐,羸弱的供應鏈、高成本的運維也會將其慢慢拖垮,倒閉只是時間問題。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