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個節骨眼上美國對臺軍售,安的什麼心?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諾爾特29日證實,美國國務院已經批准總統特朗普上任後的首宗對臺軍售案,金額高達14億2000萬美元、約新臺幣433億元。除外交部、國防部、國臺辦等表示抗議之外,駐美大使崔天凱還稱,中國將“保留進行反擊的措施”。

  “特朗普政府首次對臺軍售”這個新聞點,足夠值得關注和觀察。

  秀肌肉

  據悉,此次美國計劃的對臺軍售,包括早期警告雷達的技術指導、反雷達導彈、魚雷和SM-2導彈零件等,但不包括蔡英文想要購買的F35戰機。這其中,有一些武器屬於此前未出售的新武器,但另一方面又嚴格限制了數量——用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尤其自相矛盾的話說,美國“長期堅持‘一箇中國’的立場沒有改變”,軍售是爲了“地區軍事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這也是臺巴“斷交”後短短半個月內,美國第三次打出“臺灣牌”。

  6月13日,巴拿馬宣佈和臺灣當局“斷交”。之後,15日,美國衆議院就打出了第一張牌——通過所謂的“臺灣旅行法”。這一法案,意在開放美國各個層級官員訪問臺灣,同時允許臺灣高級官員到美國互訪。

  爲何臺巴一“斷交”,美國就急急出手?原因在於,巴拿馬所在的中南美洲,長期被美國視爲“後花園”。臺巴“斷交”,島內普遍解讀爲美國已無力在“後花園”阻止中國大陸,山姆大叔靠不住了。做慣了“帶頭大哥”的美國,當然不能忍受“被看扁”的感覺,馬上秀出了肌肉。

  事實上,就在一個多月前,美國多家媒體報道還美國將暫緩對臺軍售,理由是美國需要大陸幫忙約束朝鮮。而在臺巴“斷交”後,一些美國議員就開始聲稱特朗普政府應重視“中國將影響力延伸到美國後院”的情況,並鼓動不要在對臺軍售問題上向大陸讓步。然後,就有了這次美國對臺軍售。

  美國還祭出了第三招:28日,美國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獲得兩黨支持,以21票對6票,表決同意美國海軍軍艦可定期停靠臺灣的港口。當然,該案尚須美國參、衆二院通過,纔有機會執行。如果該案真的得到通過並執行,對中美關係將是巨大的衝擊。島內輿論指出,若美國軍艦可以定期停靠高雄港,是否可視爲美國變相在臺有駐軍呢?

  迷蹤拳

  美國打出3張臺灣牌,除了軍售外,有兩張還在美國國會中討論。由於美國國會內“親臺派”開始發力,所以真正決定這些政策會否成真的關鍵,可能還在特朗普政府。

  特朗普奉行“新孤立主義”的國際政治觀,對臺政策一度成謎。他上任前接了蔡英文電話,並質疑美國爲何要接受“一中”。“習特會”後態度180度轉彎,不但拒接蔡英文的第二次去電,並表示“習主席是我的好朋友”,“不想給中國添麻煩”。現在,美國又密集打臺灣牌,給臺當局“送溫暖”,對大陸施加壓力。前後表現,猶如迷蹤拳。

  但有一點非常清楚,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標尺從來只有一個,就是美國利益至上。美國國會操作的是傳統的兩面手法,一面重申“一中政策”,一面對臺售武,拉攏臺灣制衡大陸。特朗普更多地表現出了商人性格,一切皆可交易:當大陸沒給美國好處時,就說“爲何要承認一中”;當大陸幫美國製約朝鮮,就說“不給中國添麻煩”;當美國對兩岸的影響力遭到質疑,甚至可能由此造成其他盟友疑慮時,就露出肌肉。

  誰最傷?

  不得不承認,在大陸、臺灣和美國這個三角關係中,最賺的是美國。美國以遠高於市價的價格,把廢舊武器賣到了臺灣,盆盈鉢滿之餘,還收穫了感恩戴德和忠實的跟班。通過控制檯灣,美國和大陸討價還價時就有了更多籌碼。

  對大陸來說,美國因素讓兩岸問題變得更爲複雜難解。“臺獨”勢力之所以能苟延殘喘至今,就是因爲他們總是幻想美國會提供保護。而不管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執政,在臺當局制定涉及兩岸的具體政策時,美國很多時候都扮演了幕後指揮的角色。

  臺灣是最受傷的那個。建設經費嚴重不足的臺灣,每年平均要爲軍購付出20億美元,而目前島內爭得不可開交的“前瞻計劃”,摺合下來其實每年也就是40億美元。民進黨當局把身家性命都託付給美國,所以對美國必須言聽計從、予取予求。比如,就算島內民衆極力反對,臺當局還是進口了含瘦肉精的美國牛肉,還準備進口對臺灣農戶和民衆健康衝擊更大的美國豬肉。

  這是一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弔詭的是,此處的“鷸”和“蚌”本來可以不相爭,兩岸本是一家,大陸有極大的誠意與臺灣好好相處,且過去8年兩岸已經走上了和平發展的軌道。可惜,一意孤行的民進黨打斷了這個勢頭,爲了守住自己的深綠基本盤,選擇了對抗之路。

  民進黨所不願正視的是,中美實力對比的動態平衡一直在變,把生存希望寄託於“外人”很不智。美國拿臺灣當作棋子,只要能交換到足夠的利益,當然也可以“棄子”。歷史會證明,民進黨做了一個短視的選擇。

  文/黑白自在

  來源:俠客島

責任編輯:柳龍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