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权主义挑衅中国军人不用财帛赎买和平

我不由想起2400年前的一段典故,中国的古人对此问题似乎给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答案。

战国初年,楚国雇佣发明家公输般,制造了一种攻城利器,恃强意欲攻打宋国。墨子闻讯后,急忙赶往楚国劝楚王罢兵。几番劝阻无效后,墨子解下腰带,围出一座城,拿几块小木板当作工具,与公输般演习攻防。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种方法守城。公输般的九种攻城方式都被墨子的防御武器一一化解了。最后,公输般的进攻武器都已用尽,可墨子的防御武器却还有余。公输般只好认输,楚王见此无奈地放弃了对宋国的进攻。

一场剑拔弩张的战争最终消弭于无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解带围城”的故事,此事在《墨子·公输》与《战国策·宋卫策》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一)

这则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故之所以传为千古美谈,恰恰说明它只是历史的个案而非常态,是人类历史上理性击退贪欲的一次光华闪现。否则两位军事“达人”的一次邂逅,也不会被惜墨如金的古人不厌其详地刻录在竹简上,生怕后人忘了老祖宗曾经这么风雅地化解了一场屠城之难。

毛泽东资料图

那历史的常态又是什么呢?5000年斗转星移中,人类经历的有记载的战争就有1.4万多起,累计的和平岁月不足300年。战争造成了36.4亿人丧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折合黄金,可以铺成一条宽75公里、厚10米且环绕地球一周的黄金带。仅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10年的3100多个星期中,就很难找到没有发生过武装冲突的一个星期。

换句话说,人类是在血水与泪水中泡大的,是从战争中百劫余生、一路蹒跚而来的。照理说,人类应该长长记性,却又为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战争早就与所谓“人类的暴力交往方式”无关了,而是由敌对双方在经济、政治利益上的对抗性决定的。特别是资本的掠夺本性催生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一些民族宗教矛盾也导致地区冲突。这是现代战争持续不断的根源所在。

战争作为政治的继续,从秀孔武、角体力的冷兵器时代,到大兵团、拼钢铁的机械化时代,再到体系搏杀、信息决胜的信息时代,战争与和平的搏击一刻也未停歇,“丛林法则”一步步登堂入室、异化成一些强权国家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不知是人类的健忘还是无奈。

作为以护佑和平为天职的中国军人,面对霸权主义的寻衅滋事,我们既不当拘泥古法的“宋襄公”,更不当用财帛赎买和平的宋朝皇帝。能战方可止战。“解带围城”、弹指罢兵的墨子手里的王牌是他早已洞察战争的规律与走向,换句话说,墨子早已熟谙未来战争的制胜机理,并教会他的三百弟子加盟宋国。有硬实力作后盾,是墨子最终说服公输般、楚王回归理智的根本。

历史启示我们,只要战争这种怪物依然逡巡,就一刻不能忘记备战。

打蛇七寸,击敌惰归。备战的命门在“不患敌之不为,而患己所不能为”,在“先为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用毛泽东的话来讲就是:准备好了敌人可能不来,准备不好敌人一定会来。

备未来之战,应当先为未来的战争画张脸谱。刘伯承元帅对会打仗的将领有一个描述:夹一个、盯一个,再想一个。即准备当下、推演发展,再绸缪未来。我们不妨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试想——假若墨子重生于22世纪,为迎战公输般这位老对手,他的锦囊中会放进哪些妙策呢?

(二)

“多维威慑战”。战略威慑的横空出世,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遏止战争。墨子“解带围城”的成功,就在于对楚王和公输般实施了有效的威慑。信息的公开透明、人装结合的扎实裕如,再加上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被放在了正确的位置,让对手一旦发动战争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这种以最小的代价慑心一震,让贪欲警醒,从而实现战略目标的威慑战法,一定还会是制胜未来的方略之一。

20世纪,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威慑”曾给世界带来半个多世纪的“恐怖和平”。虽说是坐在火山口上,但世界大战在威慑之下毕竟没有打起来。然而这种战略平衡在信息技术的冲刷下,正一天天解体崩塌。“从传感器直达射手”的C4ISKRT系统让战场对占优势一方变得单向透明,被信息网联的体系作战让战争变成了一场昂贵的科技竞赛与综合国力的比拼,信息威慑代替核威慑成为战略平衡新支点。试想在22世纪,这种“代差”威慑一旦形成气候,处于“信息链”底端的国家和军队,将毫无招架之力。

除了陆海空天电等传统物理空间维度的信息威慑,非传统安全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威慑,也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一枚小小芯片,却是未来战争的制胜命门,如果受制于人,战场上基本无胜算可言。我们可以设想,22世纪的墨子只要告诉楚王:您的雄师劲旅用的都是我生产的芯片,我只要启动后门,片刻就可让你的军队变成瞎子聋子。我想不但楚王,就是想一扫六合的秦王也会罢兵。从打钢铁到打芯片,科技在制胜未来作战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将愈发突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