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上海證券報在《國家能源集團成立 “巨無霸”開啓煤電一體化》指出,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重組成立大會於11月28日在京召開。

據悉,由國電集團與神華集團合併重組而成的國家能源集團,資產規模超過1.8萬億元,擁有33萬名員工、8家科研院所、6家科技企業,具備煤炭、常規能源發電、新能源、交通運輸、煤化工、產業科技、節能環保、產業金融等八大業務板塊。

新公司擁有四個世界之最,分別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公司、世界最大的火電公司、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公司和世界最大的煤制油、煤化工公司。

經濟參考報在《發改委:強化中央預算內投資監管》一文中指出,國家發改委近日印發《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實施綜合監管暫行辦法》。發改委表示,此辦法將強化對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實施的監管,提高中央預算內投資使用效益。各部門之間監管職責分工將更加明確,將推進建立縱橫聯動的投資計劃監管體系,形成協同監管機制。

《辦法》提出,依託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和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將所有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納入監管範圍,實現常態化監管。同時,監管成果將作爲安排投資計劃的重要依據,建立投資監管與投資安排緊密銜接的激勵約束機制。

《辦法》顯示,投資計劃直接下達到項目的,應明確每一個項目的日常監管直接責任單位和監管責任人。監管責任人應隨時掌握項目建設情況,原則上應做到開工到現場、建設到現場、竣工到現場。

中國證券報:

進一步簡化社會資本進入軍工領域程序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總工程師龍紅山近日在2017天府金融論壇“軍民融合與金融創新”主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在促進資本“民參軍”方面,將推行體系效能型投資建設模式,政府投資進一步聚焦軍工核心能力,退出可由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領域,爲社會資本進入留出足夠空間。

同時,研究制定國防科技工業社會投資指導目錄,進一步簡化社會資本進入軍工投資建設領域的程序。

AH溢價指數大漲 48只A股跑贏H股

今年以來,恒生指數上漲34.9%,上證綜指上漲7.41%。從漲幅上看,恒指大幅跑贏滬指,但從恒生滬深港通AH股溢價指數來看,恒生指數的漲幅並未體現在溢價指數上。

相反,溢價指數從3月以來的低點113.19點一路上升至目前的逾130點。98只“A+H”股中,半數A股跑贏H股。

住房租賃金融創新提速換擋

在一系列政策暖風中,我國住房租賃市場邁入發展新階段。住房租賃供給側改革,離不開政策層面的頂層設計,更離不開金融服務和產品的配套支持,未來需在信貸資金傾斜、金融服務和產品創新上更進一步。

相關研究顯示,我國住房租賃市場規模約爲1.1萬億元,同期房屋交易市場規模約爲15萬億元,租賃市場規模僅爲交易市場的7%,與美國、日本等成熟市場平均超過40%的比例相比,差距很大。——編者注

數據戳破限售股解禁“砸盤幻覺”

近期,有部分研報和媒體報道將市場短期走勢歸咎於上市公司限售股份的“解禁潮”,製造“砸盤幻覺”,向市場輸出恐慌情緒。

對此,專業機構人士表示,要理性認識這些問題,必須用事實和數據說話。通過對實證數據和相關規則分析可以發現,從證監會5月27日發佈減持新規以來,“解禁”對二級市場走勢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

專家建議降低融資成本 嚴控低效投資

我國經濟已進入新階段,正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結構、激發內生動能。多位專家在“《財經》年會2018:預測與戰略”上表示,經濟結構調整已成主要工作方向,但仍要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否則可能會喪失前期已取得的優勢。

政府需通過改革爲要素在統一市場內的自由流動、高效配置提供更好制度保障。在結構性調整過程中,應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嚴控低效投資。

證券日報

國家能源集團昨成立 含煤電金融等8大板塊

昨日,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重組成立大會在北京召開,標誌着國家能源集團正式成立,同時明確了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綜合能源集團目標。

國家能源集團董事長喬保平在重組大會上表示,重組成立國家能源集團,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國資國企改革,踐行“四個能源革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舉措。國家能源集團將加快推進資產、業務、機構、人員、管理、文化和黨建全方位融合,保障重組工作圓滿完成,切實發揮協同效應,確保重組紅利充分釋放,實現1+1>2的重組效果。

水資源稅改擴至十省份 擇機在全國推開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水利部昨日發佈《擴大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實施辦法》,決定自2017年12月1日起在北京、天津等9個省份擴大水資源稅改革試點。

“在河北省先行試點的基礎上,選擇條件成熟、有代表性的地區擴大試點,在全面總結試點經驗後擇機在全國推開。”財政部稅政司有關負責人說,爲調動試點省份參與改革試點的積極性,比照河北省試點政策,在試點期間將水資源稅收入全部留歸地方。

跨省水電站水資源稅在相關省份之間的分配比例,比照現行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稅收分配辦法確定。——編者注

10月末險資持有股票和基金近2萬億元

《證券日報》記者獲悉,保監會27日公佈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末,保險資金的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爲19780.42億元,佔比13.46%,較9月末的12.86%抬升0.6個百分點。

東方金誠首席分析師徐承遠表示,險資10月份權益類投資佔比小幅上升,主要由於:第一,險資權益類資產配置佔比一直較爲穩定;第二,險資權益類投資相對穩健,在宏觀經濟形勢和股市行情轉暖的情況下,險資對權益類投資配置會有所增加;第三,險資權益類投資主要投向業績相對較好的藍籌股,以上證50爲代表的藍籌股上漲行情帶動了險資權益類資產價值增加,投資佔比有所上升。

北上資金近一月淨流入106.14億元 “聰明資金”三方面佈局

隨着滬港通、深港通的開通,境外投資者參與A股市場的程度不斷提高。截至11月28日收盤,北向資金滬股通和深股通由前一日的淨流出轉爲淨流入,淨流入金額分別爲21.01億元和13.70億元,當日餘額分別爲108.99億元和116.30億元。北向資金當日合計淨流入34.71億元,近一月累計淨流入106.14億元。

從滬股通十大成交股來看,成交金額最多的貴州茅臺爲8.24億元,其次分別爲中國平安招商銀行中信證券寶鋼股份中國國旅興業銀行中國聯通恆瑞醫藥宇通客車。——編者注

今日熱點:資本市場誠信建設需再“升級”

資本市場誠信建設任重道遠。最新統計顯示,截止到11月27日,今年以來證監會通過每週五宣佈的作出行政處罰的案件約140起。屢禁不止的違法違規行爲的出現說明了市場誠信問題仍然較爲突出,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面前,仍有一些不法分子鋌而走險,破壞市場秩序。

筆者認爲,在把好市場準入關的同時,還需通過事中、事後階段創新誠信監管方式、機制和手段,豐富監管“工具箱”,爲事中、事後監管提供抓手。——編者注

證券時報

單日33億!北上資金大舉搶籌A股

昨日,在連續下挫之後,上證綜指、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均收漲,其中創業板指勁升1.87%。素有“聰明資金”之稱的北上資金精準買入,搶籌活躍。當天北上資金合計淨買入約33億元,單日淨買入額創11月以來新高,亦爲今年第六大單日淨買入額。中國平安、貴州茅臺等藍籌股獲資金加碼。

統計顯示,11月28日,滬股通、深股通分別淨買入20.14億元、12.82億元,扭轉了前一個交易日雙雙淨賣出局面,北上資金合計淨買入額創下本月以來最高金額。——編者注

限售股解禁並非洪水猛獸 投資者無需過度恐慌

在A股市場上,“解禁”這個詞總是扮演反面角色,與“解禁”關聯最密切的莫過於“減持”,只要把“解禁”和“減持”聯繫在一起,往往能使股價應聲下跌,投資者戰戰兢兢。

殊不知,限售股解禁數量及市值只是依據規則和承諾測算而出,限售股份到期解禁不等於也不可能馬上全額減持,實際減持規模遠遠小於解禁規模,投資者不必過度恐慌。——編者注

誠信約束機制需跟上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步伐

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是監管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期,證監會領導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要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資本市場有效發揮功能、服務實體經濟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賴於良好的市場生態,在努力打造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體系的同時,誠信約束機制還需跟上步伐。

近年來,我國多層次股權融資體系不斷完善,證監會的資本市場誠信建設工作也已經取得領先優勢。——編者注

新一輪增持吹響集結號 兜底增持捲土重來

近期A股市場波動加劇,有多家上市公司集中披露了實控人或高管增持公告。其中古鰲科技更是提出了“兜底增持”計劃來提振投資者信心。

據不完全統計,上週至今,發佈增持計劃的A股上市公司已接近40家。就增持主體來看,主要來自於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一致行動人、董事長總經理等高管。就增持原因來看,大部分公告中提到實控人或高管的增持是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編者注

公募基金總規模達11.34萬億元 再創新高

昨日中國基金業協會官方微信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10月底公募基金總規模達到11.34萬億元,再創新高。相較9月份,10月份貨幣基金規模再增3700億元,而混合型基金則成爲規模縮水大戶,縮水達1326億元。

貨幣基金仍舊是助推公募基金規模增長的利器,較高的收益率水平吸引資金持續流入,推動貨幣基金總規模節節攀升。——編者注

上海證券報

國家能源集團成立 “巨無霸”開啓煤電一體化

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重組成立大會於11月28日在京召開。據悉,由國電集團與神華集團合併重組而成的國家能源集團,資產規模超過1.8萬億元,擁有33萬名員工、8家科研院所、6家科技企業,具備煤炭、常規能源發電、新能源、交通運輸、煤化工、產業科技、節能環保、產業金融等八大業務板塊。

新公司擁有四個世界之最,分別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公司、世界最大的火電公司、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公司和世界最大的煤制油、煤化工公司。——編者注

北上資金單日淨流入近33億

本週二,滬指盤中下探至3300.78點後小幅回升,而外資也出現了明顯流入跡象,當日滬股通和深股通渠道合計淨買入額近33億元,爲年內北上資金淨買入第六大金額。業內人士認爲,外資選擇在此時入場,主要因爲A股連續調整帶動個股估值回落,對海外資金的吸引力有所回升。此外,美聯儲加息預期或使部分避險資金把目光投向A股市場。

公準股份全體董監高 被立案調查

11月28日,黑龍江證監局發佈對新三板公司公準股份四名董監高(包括前任)的立案調查通知書送達公告。至此,公準股份2017年半年報內列示的10位董監高已全部被立案調查,已於2016年6月去職的公司前財務總監孫文華也一併被查。

保監會擬嚴把險企高管入口 五年兩次受罰將出局

繼早前嚴限保險機構高管頻繁跳槽、嚴禁帶“病”上崗之後,保監部門將進一步通過完善法規制度,來嚴把高管人員這一“入口”。一場對高管人員的穿透性監管將拉開帷幕。

在深入調查研究、徵求有關意見的基礎上,保監會最近對《保險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規定》進行了修訂,並於日前開始在行業內部徵求意見。

保監會再發三張監管函 將處置崑崙健康險違規股權

保險業“嚴”監管重錘接連落地。昨日,保監會針對公司治理評估中發現的問題連發三張監管函,涉及泰山財險、永安財險和崑崙健康險三家險企。

針對崑崙健康險股權違規問題,保監會明確表示,將依法對該公司違規股權進行處置。——編者注

理性看待限售股解禁減持影響

近期,市場出現階段性調整,部分前期上漲幅度較大的白馬股股價回撤。有市場研究人士在接受上證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每逢市場調整之際,總會有人拿“限售股解禁”來說事,此類言論很容易影響市場情緒和投資者心理預期,進而導致恐慌以及跟風拋售。

但事實上,綜合實證數據及相關規則來看,自證監會今年5月27日發佈減持新規以來,解禁對二級市場的影響有限。——編者注

金融時報:

中國—中東歐銀聯體成立

由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與中東歐金融機構共同發起的中國—中東歐銀聯體正式成立,旨在推動中國—中東歐“16+1合作”框架下的多邊金融合作。

據瞭解,中國—中東歐銀聯體由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牽頭髮起設立,是中國—中東歐“16+1合作”框架下的多邊金融合作平臺,其成員行由中國和中東歐各國的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或國有商業銀行組成,目前共有14家成員行。——編者注

聯合懲戒對外經濟合作領域嚴重失信主體

記者今天從國家發展改革委獲悉,近日,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等28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對對外經濟合作領域嚴重失信主體開展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旨在加快推進對外經濟合作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對外經濟合作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備忘錄明確,聯合懲戒對象爲被對外經濟合作主管部門和地方列爲對外經濟合作領域嚴重失信行爲的責任主體和相關責任人。

人工智能成理財行業新引擎

互聯網科技已經極大地改變了傳統金融的生態,並以此爲基礎產生了一系列互聯網金融形態,金融和科技的互相作用正在加深。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在其他領域的應用改善了行業的發展態勢,金融科技領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需求也日漸迫切,人工智能將成爲驅動金融行業未來新增長的關鍵。

業內人士話港險: 並非所有內地消費者都適合

近年來,保險成了內地消費者去香港“掃貨”的新寵。但對於大多數內地居民來說,香港保險真如口耳相傳中那麼美好嗎?

內地消費者購買香港保險的動機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保障需要型,隨着內地居民保險意識的加強,越來越多的人需要購買保險。由於香港保險存在一些優勢,一部分內地居民選擇專門跑到香港進行投保。另一種是對沖資產型。

隨着內地居民全球投資配置資產的意識加強,從地理位置到市場環境來看,使用美元進行資產配置的香港保險成爲一部分具有這方面意識的內地居民的首選。——編者注

經濟參考報

國家能源集團創四個“全球之最”

11月28日,由中國國電集團和神華集團重組成立的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重組成立大會在北京召開。

新組建的國家能源集團擁有四個“全球之最”——最大的煤炭生產公司、最大的火力發電公司、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公司和最大的煤制油煤化工公司。

發改委:強化中央預算內投資監管

國家發改委近日印發《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實施綜合監管暫行辦法》。發改委表示,此辦法將強化對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實施的監管,提高中央預算內投資使用效益。各部門之間監管職責分工將更加明確,將推進建立縱橫聯動的投資計劃監管體系,形成協同監管機制。

《辦法》提出,依託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和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將所有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納入監管範圍,實現常態化監管。

治理“快遞污染”需多方合力

今年“雙11”當日,國內主要電商平臺全天共產生快遞物流訂單8.5億件,同比增長29.4%。在快遞業快速增長的同時,“快遞污染”也隨之產生,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警惕。爲此,國家郵政局、環境保護部等10個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協同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的指導意見》。但在行業“野蠻生長”的大背景下,這一紙政令很難在短時間內根治所有問題。

治理“快遞污染”,加快“綠色快遞”成長,需要政府、企業、社會三方努力,政策、行業規範和社會約束等多管齊下,實現共同治理。——編者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