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影视剧都塑造过包拯的形象,黑脸,五官挺好看,头上有个月牙,办案刚正不阿,该杀的绝不宽赦,受冤屈的也能沉冤得雪,在古代,特别是官官相护的朝代,做一个好官不容易,做一个清官不容易,做一个正直的清官难上加难。

这不仅需要有操守,更要有胸襟,好在历史上中国的官场虽然黑暗,但正直的官吏也不乏其人,包拯就是其中之一。

包拯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从小就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他很聪明,对事物很有洞察力,二十八考中进士,在谁看来都是前途无量的小伙子。

他本来可以调任官员,在仕途大展拳脚,然而他却选择在家侍奉父母,父母年纪大了,他不忍心为了前途而抛弃父母,一直在家待到三十六岁,父母去世,他才当了安徽知县。

包拯当官后很快名满天下,他不畏强权,为百姓办实事鸣不平,让百姓对他满怀感激,但同时他也得罪了很多权贵,虽然这些权贵不敢明着跟他作对,但暗地里没少给他使绊子、穿小鞋。

但是包拯知道很多人恨他,他活着他们投鼠忌器,不敢下手,他死了肯定肆无忌惮,把他尸体挖出来游街都有可能,所以包拯早早立好遗嘱,将二十一口棺材从七个城门抬出,让他们不知道他到底装在哪个棺材里,这个玩法是跟曹操学的,诸葛亮也用过这个招数,总之这个招数早有人实践过了。

不过,这个招数还真屡试不爽,大家都不知道包拯葬在什么地方,所以没人去鞭尸,包拯就安逸地睡在墓穴里。

包拯的政敌毕竟不是专业盗墓贼,他们找不到,盗墓贼也不会帮着找,因为盗墓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盗包拯墓。

不过盗墓贼也有不讲原则的,有的人为了财,也去偷偷盗过包拯墓,但没接近墓地就纷纷死去,传说包拯变成阴间的阎王,谁敢盗阎王的墓?

北宋末年,金军进攻中原,掳走了两个皇帝及大量宫妃,中原饱受凌辱,大批官员的墓地遭到金军破坏,贪欲驱使他们在北宋寻找更多的财宝,于是这些官员的陵墓都被翻了个遍。

由于包拯疑冢很多,翻找可能有些困难,然而金军把所有墓地都翻个遍,包拯的墓地不知是否也在被盗之列。

时间转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安徽一个钢厂扩建,有一个工人一锄头下去发现一个保存完好的古墓,墓里没什么宝贝,但墓志铭却有三千字,文采飞扬,写包拯的一生,在墓志铭上海记载了包拯的原葬墓。

包拯去世后,由专人护送,偷偷地从河南运回安徽,这件事知道的人很少。

但考古学家进行抢救性发掘后,河南和安徽打了起来,都说自己才是包拯安葬所在地,这件事很快闹得沸沸扬扬,这就是“包公之争”,看看这样的故事其实也挺有意思的,说明中国是有很深文化底蕴的国度,盗墓也是文化的一种,连包拯都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符号,记载着历史的荣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