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景德镇是瓷都,尤其是明清以来,许多著名的瓷器都出自那里。可很少有人知道,景德镇烧出的高端精致瓷器都离不开产于我省祁门县的瓷土,必须加有“瓷土之王”祁门瓷土才能完成。并因此演绎了一段段传奇佳话。

祁门为何多瓷土

“我们祁门的瓷土,可是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原料。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景德镇瓷器都会用祁门瓷土,只有在制作高档瓷器中才会用。”一说到祁门瓷土,曾在祁门瓷厂工作多年的“老祁门”支品太一脸自豪。

瓷土,又名高岭土,是制作陶瓷的主要原料。而祁门的瓷土开采历史悠久,为祁门特产之一,自古就很有名。

早在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就在《天工开物》中记载:“景德镇从古至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出土婺源、祁门两山”;清代《续文献通考》中也说,“陶土之种类极多,最纯粹者,西人称高岭土。高岭土虽多供输出,用者多来自祁门,祁门南乡龙风壁,西乡伊坑,产量均高,即景德镇所用之上等原料,亦多取于此”;以景德镇瓷器生产过程为画题的清代《陶冶图》中也有“石产江南徽州祁门县平里、郭口两山,距窑厂二百里,开窑取之”的记载。

支品太老人告诉我们,远在明末崇祯年间,祁门一陈姓商人,曾在景德镇经营瓷厂,具有开采瓷土经验,后到祁门的大北埠一代开采瓷土矿,设碓舂制瓷土,运往景德镇销售。但后来因种种原因停产歇业。“因这次瓷土的开采未能延续,故在史籍上也失去了明确记载,但这给祁门瓷土的生产开了先河。”

支老的说法在史书中得到了印证。《天工开物》中说道:“土:出婺源(应是浮梁)、祁门两山……名高粱山(应是高岭山,这也是瓷土为何又名高岭土的原因)出粳米土,共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从这段话中,我们也能看出,祁门瓷土呈色洁白,性质粢软,是制作高档细瓷的上乘原料。

清康熙年间,祁南贵溪人胡钦选在郭口桥进坞山里发现瓷土矿,便在大河边设石碓舂,取名龙凤壁。由于此地瓷土质硬性黏,景德镇瓷窑颇喜购用。自此,祁门的瓷土生产日渐发展,在祁门南沿河双凤坑、栅术坑、方家老坑等,先后发现了瓷土矿。石碓也发展到十几家,共有碓头百余支。

自此,祁门瓷土名扬天下,有“天然配方”和“瓷土之王”之美称。

祁门瓷土的荣耀是否就此完结了呢?当然不会!祁门瓷土延续了她曾经的荣耀。这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太和坑瓷矿。

传奇的太和坑

太和坑位于祁门县重镇金字牌镇庄岭村。但当我们在附近打听具体位置时,竟然不少人都不知道这个地方。

我们才了解到太和坑还有个名字叫“太后坑”,而当地不少人知道的是这个名字。

太和坑为何又叫太后坑呢?是讹传还是另有原因?

“叫太后坑,是因为这里面有个故事。当年,慈禧太后为了纳凉,想烧个瓷器的凉床。景德镇御窑终因瓷床太大,试用了多处瓷土均未达到质量要求,可是用了祁门庄岭太和坑瓷土,则一举成功。”

曾在太和坑从事多年开采的当地村民徐冬九告诉我们,“因为烧制成了慈禧的凉床,‘太和坑’也被我们称为‘太后坑’。”

太和坑的传奇还不止如此。

因为太和坑的瓷土质硬性黏、耐烧。烧制瓷器时,不走模型,不翘不裂,水分平衡,成瓷光妍,是大件瓷、出口瓷、电用瓷绝佳的原料,得到清皇朝嘉赏,被定为御用专矿,不准一般民窑购用。

因当年从祁门运输瓷土往景德镇均走水路,御窑厂特意颁给太和坑一面小黄旗,插在运输太和坑瓷土的船头,经过关卡不须查看,一路受特殊保护。

祁门山多岭高,交通非常不便,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水路成为大山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

光绪十八年,久旱成灾,河水干涸,船筏不能通行。

景德镇御窑厂因太和坑的瓷土无法运出而没有原材料不能生产,为避免影响交货时间,朝廷特意从江西雇工人翻山越岭来太和坑采购瓷土,每万斤白银一百八十两,徒步二百二十华里挑至景德镇。

太和坑传奇,太和坑的主人胡元龙更是个传奇人物。

早在清咸丰年间,贵溪村胡钦选后人胡春罄和双河口瓷商陈培德,在祁西伊坑发现瓷土矿,两人商量着合资设碓舂制瓷土,用“培春”二字作为牌号经营。

但好景不长,陈氏后退股放弃,由胡单独经营,乃将原“培春”字号前冠上一个“胡”字,此为“胡培春”的由来。

清同治年间,“胡培春”传到了胡春罄之子胡元龙手里,其秉承家传经验,深明地质情况,在祁东庄岭村发现了这处太和瓷矿。

当时,胡培春五个土碓,雇佣了五个工人,传以舂制技术。太和坑矿制成的瓷土洁白、细腻、质硬性黏。

光绪二十九年,为扩大营业,胡元龙在景德镇市中心开设了一家“胡培春白土行”,限量每月大厂二千块,小厂一千块。

为防不得已之紧需,预先签发了一些提土凭证,此凭证可在市场上兑换所需产品。

窑厂纷纷争相购买此凭证,以便提货。其声望之高,为景德镇各窑厂所信赖。

而胡元龙还是“祁门红茶”的发明人。

1836年出生在祁门南乡贵溪的胡元龙,文武都喜爱,少年时便闻名乡里,并被朝廷授予世袭把总一职。

但他轻视功名,重视农业,18岁时辞弃把总官职,在贵溪村的李村坞垦山种茶。

清光绪以前,祁门不产红茶。由于当时绿茶销路不旺,红茶外销很畅,光绪元年(1875年),胡元龙便在培桂山房筹建日顺茶厂,请宁州师傅舒基立按宁红经验试制红茶。

经过不断改进提高,到1883年,终于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上等红茶。销往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十几个欧美国家后,成为当时欧洲上层社会必备的生活用品。胡元龙也被后人尊为“祁红鼻祖”。

有这样的传奇人物,我们也就不奇怪太和坑为何能成为御用专矿了。

当然,由于战乱等历史原因,太和坑早已不再生产。在徐冬九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太和坑的遗址,开采的坑积满了水,深达几十米。

就是到了现在,每年都还有景德镇的瓷器商人过来捡拾瓷土作为制陶的原料。

为了收集更多,他们甚至花钱收购当地村民捡拾的瓷土,“而且用得很仔细,只有制作精美的瓷器才舍得用一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