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影子michelle 载于中读App

(一)

比起林徽因十几岁时大家熟识的那张少女照,这一张却有着饱经世事后的独有气质。

林徽因|一个被过度消费的民国人物

如杜拉斯的名句:

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二)

林徽因|一个被过度消费的民国人物

市面上对于林徽因有两种不同的论调

最初被打造成白莲花形象。始作蛹者大概是写了那本畅销书《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白落梅,开篇就起了这么个调性:“她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形色色的男子仰慕了一生。” 仿佛她的一生是一颗蜜糖,出身高贵,才貌双全,最重要的是风花雪月中人见人爱。

暗合了多少世间女子潜意识中的自我幻想。

随着知音体不再满足大众的口味,林徽因也由莲花变成了绿茶,她以她的才华和容貌“钓”住了三个名男人,矫揉造作,心机高明。一时间,评价都不及另一风云人物,挥霍无度但敢爱敢恨的陆小曼。人人都可拿此说事,而我们看到的论据,大部分来源于无数林徽因传记里特殊的一本《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作者是梁思成的续弦林洙。

可叹论调都只着眼于感情私生活,林徽因成了商品社会里的一个IP,一个被消费过度的茶余谈资。露出水面十分之一的只会谈情说爱的冰山一角,并不是真实的林徽因。

(三)

林徽因|一个被过度消费的民国人物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出生于杭州,有官位,有学问。原配无嗣,林徽因1904年出生,是姨太太的三个孩子中唯一存活下来的一个孩子。林徽因5岁前,父亲都在日本留学,回国后父女感情颇深。

但要说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真的有多么幸福,却也不见得。林长民需要子嗣继承香火,娶了第二房姨太太,她为这个家族很快增添了一女四男。

从此,徽因和她母亲只能住在后房小院,宽敞的前院由二姨太和他们的孩子所占据。

母亲对父亲宠爱的二姨太很有怨恨,林徽因从小就敏感地意识到某种命运不公,虽然,她依然是父亲最爱的孩子。

少年时期的阴影或许是她日后没有同意和徐志摩在一起的一个重要成因,联想到她母亲的境遇,青春豆蔻时期的林徽因固然对有着浪漫情怀和文学才华的徐志摩倾心,比她大8岁的徐志摩打开了少女的眼界和心扉。但是她不会去做那个被人指摘的继任者。对于徐志摩因为自己的爱情迫使尚有身孕的张幼仪与他离婚之事,不就是象自己的父亲对待母亲那般冷酷么。

少女对诗人爱的回应并不如预期。她的选择是早已相识的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即使徐志摩托了泰戈尔去说情,林徽因仍是谢绝了好意,泰戈尔回国前写了一首诗给徽因表达了他的遗憾:

天空的蔚蓝,

爱上了大地

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

唉!

(四)

林徽因|一个被过度消费的民国人物

关于林徽因婚后游走在金岳霖和梁思成之间的事,源自于梁思成的续弦林洙所著的书里:

可能是在1932年,梁思成从宝坻调查回来,徽因见到梁思成时哭丧着脸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则故事被广为传播,成为了林徽因个人作风问题上的一个污点。如同一桩娱乐圈情事被大众一遍遍地消遣。

这么私房的事,林洙怎么知道得如此详细,她又为什么在梁思成和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死后,才出版此书。在日后的考证中,金岳霖1931年到1932年在美国公费学习,去美国之前,和他的美国女友丽琳租房同居,没见过林徽因几面。当时,林徽因已有七个月的身孕。完全不可能出现林徽因哭诉,梁思成把决定权交给林徽因,而金岳霖忍痛割爱这些戏码。

在另一本书里,林徽因夫妇的美国好友费慰梅的书《林徽因与梁思成》里是这样写的:(金岳霖)他是把自己从属于梁家的。当然徽因是吸引他的主要力量。……他当然是爱她的,但是无私地和坦诚地爱她。他没有把她从她的家庭拉走的想法。思成和孩子们也都爱他、信任他,他实际上已经融入了这个家庭。

如果他们三人的关系不坦荡,林徽因夫妇的儿子梁从诫也不会后来与金岳霖同住,仿若父子。

而看林洙的所作所为,比如对于教授过她的林徽因,从病重到死去,林洙都没有出现过;在林洙的第一任丈夫被打为右派时,第一时间和他离婚并带走两个孩子;她摘下客厅里林徽因的画像,与林徽因相关的资料和信件也无多少留存;只独独留下梁思成写给她自己的情书;更在梁思成死后,重复出版梁的稿件以及大量拍卖遗留的资料。

她书中关于林徽因的轶事的真实性实在堪疑。

而不明真假的吃瓜群众又多了一则喜闻乐见的八卦新闻,并以讹传讹。

(五)

林徽因|一个被过度消费的民国人物

翻一下林徽因的年谱你就知道她经历了些什么:

1920年(16岁)随父出访一战后的欧洲。

1924年—1927年(20-23岁)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后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1928年(24岁)与梁思成结婚,欧洲考察游览4个月。回国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1930年(26岁)肺病复发,香山养病,开始文学创作。

1931年---1937年(27岁—33岁)九一八事变后,全家回到北平,开展中国营造学社的工作,与梁思成一起去各地考察古建筑。发表各种建筑学文章及文学作品。大部分的作品皆发表于此时。

1937年---1940年(33岁—36岁)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全家流亡至昆明。操持学社和家里的所有事务。

1940年---1945年(36岁—41岁)因为战事,营造学社从昆明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肺病严重,仍继续研究建筑学术。抗战胜利后,坚守在李庄的梁,林和营造学社的成员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和英文《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写作。

1946年(42岁)返回北平。全家在清华大学安下家来。

1947年—1949年(43岁—45岁)内战爆发,梁,林拒绝去美国和台湾,坚持留在清华园内。

1949年---1954年(45岁—50岁)新中国成立。设计国徽,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工作,组织领导完成一批景泰蓝等传统工艺品的新设计。设计清华大学胜因院新住宅设计方案,参加修缮中南海怀仁堂的装修设计工作。呼吁保护北京城的老建筑不被拆毁以失败告终。发表多篇建筑文章。

1955年(51岁)病逝。

(六)

林徽因|一个被过度消费的民国人物

民国并不是你想象的只有才子佳人的爱情,还有那一代人对自由,学识的追求,对国家的守卫和奉献。

林徽因的前半生,在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的日子,相对安宁和美好,她高朋满座,妙语连珠,专注于学术,畅谈真与美,爱与自由。与梁思成情深意笃,家中儿女一双。人们看到的林徽因,似乎只看见了被浓墨渲染的那两三段“情史”和“太太客厅”,没有看到她和梁思成及其它考察者长年奔波在交通不便食宿恶劣的穷乡僻壤,寻觅和考察各类古建筑,绘图,拍摄,研究,为她心中珍爱的事业孜孜不倦,不辞辛劳。

冰心的文章《我们太太的客厅》,明嘲暗讽,林徽因也并不多作解释,只是从山西考察回来送了一坛醋给她。

费慰梅的回忆是这样的:她的健谈是人所共知的,然而使人叹服的是她也同样擅长写作。她的谈话和她的著作一样充满了创造性,话题从诙谐的轶事到敏锐的分析,从明智的忠告到突发的愤怒,从发狂的热情到深刻的蔑视,几乎无所不包。她总是聚会的中心人物,当她侃侃而谈的时候,爱慕者总是为她那天马行空般的灵感中所迸发出的精辟警语而倾倒。”

要在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的聚会上赢得瞩目,不是单单靠交际花似的美貌就能取得,更多地来自于她智慧的头脑和深厚的学养。

无论是徐志摩,还是金岳霖,林徽因对他们的感情中肯定有爱和欣赏还有仰慕,但发乎情,止于礼,终以朋友相待。

林徽因写于1936年,一首给徐志摩的悼诗《别丢掉》: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是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林徽因|一个被过度消费的民国人物

她的后半生,1937年北平沦陷后,流亡的路上这位早年的林小姐现在的梁太太已与平民百姓毫无二致,照料一家多口人,做饭洗衣,以致多年疾病缠身不得好转,她对这国家的爱正如给费慰梅的信中写到:为这可爱的老国家带着血活着,流着血或不流血地死去,都觉得荣耀。

在昆明西南联大时期的三年,亲人友人陆续又再聚首,是林徽因抗战时期比较愉快的三年。但是好景不长,1940年营造学社必须从昆明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在李庄,林徽因一家生活了5年,生活比以往更艰难,梁思成给费慰梅的信里写到:“过着我们父辈十几岁时过的日子。”

林徽因写于李庄的病中杂诗《一天》 :

今天十二个钟头,

是我十二个客人,

每一个来了,又走了,

最后夕阳拖着影子也走了!

我没有时间盘问我自己胸怀,

黄昏却蹑着脚,

好奇地偷着进来!

我说,朋友,

这次我可不对你诉说啊,

每次说了,伤我一点骄傲。

黄昏黯然,无言地走开,

孤单的,沉默的,

我投入夜的怀抱。

林徽因|一个被过度消费的民国人物

1945年抗战结束,费慰梅请了一位美国胸外科专家为林徽因看病,诊断结果是双侧肺部和一侧肾脏已被结核菌严重感染,最多只能维持5年生命。这时期,美国有大学和博物馆邀请梁思成去美国讲学,可以带林徽因一起赴美治病。费正清夫妇也劝他们去美国工作,治病。但林徽因与梁思成都拒绝了这个建议,“我们的祖国正在受难,我们不能离开自己的国家。”

梁思成后来动情地说过一段话:“如果说我从李白、杜甫、岳飞、文天祥这些伟大的民族英雄那里继承了爱国主义思想, 而徽因则除此之外,比我更多地从拜伦、卢梭等伟大的诗人、哲学家那里学习了反侵略、反压迫的精神。她对祖国的爱, 是怀着诗人般的浪漫主义色彩的。”

随后内战又起,在1948年,曾有人劝说林徽因夫妇去美国或台湾,他们依旧选择留在北京,无论国共内战的结局如何。同时,他们的那种知识分子的浪漫主义使他们觉得应该相信新的政党。

流亡时期的贫病交加极大的伤害了林徽因的身体,但摧毁了她的精神的莫过于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北京城重建的梁林方案被彻底否定。这一方案,在审美文化和实用功效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依此保护老北京,那就是一座举世无双的历史文化名城。可是不但没有保留住完整的北京城,连城和墙都没有保住。一日日的呼吁也挡不住毁城运动一日千里。

林徽因|一个被过度消费的民国人物

林徽因绝望地问道:为什么经历几百年战乱和沧桑,在解放前夕还能从炮口下抢救出来的古城,反而在新中国的建设中要被毁弃呢?为什么我们在博物馆的玻璃橱里精心保存几块残砖碎瓦,同时却把保存完好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建筑拆得片瓦不留呢?

为什么?因为这个国家的首领在天安门城墙上想要看到的是一个个烟囱竖起,火热建设的景象。

林徽因和梁思成看了这么多古建筑,把毕生的理想都交给了建筑业,如今眼睁睁看着一场把美好的东西都毁掉的悲剧在上演,该有多痛!

到了1955年,那场浩劫已经起动,对于林徽因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她一生追随美和艺术的信念成了一个被指责的荒唐罪名,她坚守的国家和热爱的城市被新的主人搞得面目全非,在春寒料峭的日子,她病逝于北京同仁医院。未见以后更漫长的苦难,或许也是一种仁慈。

(七)

林徽因|一个被过度消费的民国人物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过去的时代和人物,都渐渐沉入海底。当今的我们忙于在这个碎片化组成的海面上追逐着浮光掠影般的泡沫,而海面以下是真正的海水,是另一个丰富而深沉的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