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春节贺岁档十八线小县城影院爆满,观众回流和年轻观众成主流 今年春节回家,正好亲戚新开了一家电影院,基本上天天泡在了电影院。老家是一个十八线小县城,但是已经开了三家大电影院,基本每家5、6块大银幕。

一、春节贺岁档十八线小县城影院爆满,观众回流和年轻观众成主流

今年春节回家,正好亲戚新开了一家电影院,基本上天天泡在了电影院。老家是一个十八线小县城,但是已经开了三家大电影院,基本每家5、6块大银幕。初一到初三几乎天天全部爆满,在这么好的贺岁档市场形势下,估计今年还会出现一到两家新影院。一个人口不到百万的小县城能有4-5年电影院已经是接近于饱和了。除了贺岁档之外,其他时间可以说都很难维持。

根据我的观察,影院里有大约一半左右是操着普通话有着丰富观影经验的观众,一半是无所事事的当地小青年把影院当做聚会场所。说普通话的这些观众大都是从其他大城市回流,因此这也导致了很多一线城市的影院出现了门可罗雀的情况。

除了贺岁档的效应之外,大部分时候中国的观影人群还是以90后和00后为主,毕竟你很难让已经成家立业,在家庭和事业忙的头晕眼花的70后和80后轻易走进电影院的。也就是说中国电影的人口红利基本已经到头,除非一些现象级的电影会偶然的引发全民观影热潮之外,譬如《战狼2》,其他时候中国电影的票房都会保持一种相对问题,中国电影市场很可能已经进入到了像北美这样的市场稳定期。

二、全球票房中美两国占半壁江山,好莱坞很难占领文化自信的“东土”

中国电影经过近20年的“野蛮发展”可以说已经接近于一个市场充分饱和的状态,2017年的中国电影数据大家都看到了,整体都达到了一个新高。票房524亿(不含服务费);全球第二;银幕数达到了5.1万块,全球第一;影院达到了9200多家。

中国电影票房的收入其实水分很大,一方面靠大量出品方的票补,用低价票吸引观众观影,一方面很多新建的影院也用会员卡的形式进行优惠吸引观众。目前来看这种“票补”模式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最高点”,很难再维持下去。市场靠大量的票补和影院银幕数量快速扩张驱动票房的模式已经开始转变。

2017年全球票房是399.3亿美元,北美市场2017年的票房111亿美元,加上中国的524亿人民币(不含服务费),中国和北美大约占了全球的一半票房。中国电影很可能在2018年完成对北美的票房超越。因此2018年的中国电影整体票房在600亿以上是可以期待的,至于说超700亿的可能性很小。100亿美元可能是中国电影的第一个天花板。

我们分析一下2016年的全球主流电影票房比例,发现了这么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票房比例,欧美各国清一色的20%左右几乎全部被好莱坞占领。虽然中国电影本土票房已经接近北美甚至超越北美的可能,但是从全球整体票房占比来看2016年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却占比高达76%。

英国本土电影占比22%,美国电影占比74%法国本土电影占比33%,美国电影占比62%德国本土电影占比11%,美国电影占比86%澳大利亚本土电影占比3%,美国电影占比95%意大利本土电影占比17%,美国电影占比79%,西班牙本土电影占比14%,美国电影占比82%俄罗斯本土电影占比18%,美国电影占比80%巴西本土电影占比30%,美国电影占比62%

而在亚洲主流电影市场则比较统一,从中、日、韩、印度四国的电影市场来看,本土电影票房占比都超过了50%,而且比例非常接近,都在50%-55%左右。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除了像中国有一些电影保护政策之外,日、韩以及印度的电影市场保护政策相对较少,但就是这样好莱坞也很难占领超过一半的市场,这也充分说明了亚洲国家对于自己本土文化的自信。所以中国电影也不应该害怕政策开放,从亚洲各国的现状来看,我们这种保护政策除了让中国电影产业不思进取,自甘堕落之外其他意义似乎不大。毕竟韩、日、印度已经证明了东方文化基因在神秘的“东土”是牢不可破。

包括这两年以阿米尔汗为代表的印度电影崛起也充分说明了,只有开放的市场才会有竞争力的作品。越不开放的市场,作品竞争力越低。中国电影走不出国门,甚至走不出内地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

三、中国电影天花板在2018年到来,中国现代战争题材有了重大突破

中国电影的市场接近饱和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自古皇权不下乡,商业电影体系也是如此。中国电影的天花板可能就会出现在2018年。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院线体系的饱和,观影人群的稳定,电影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从电影作品来看,竞争也进入到了“白热化”的全方位竞争,从电影创作到营销力度。

2018年的贺岁档就说明了一些问题,《前任3》凭借良好的口碑票房超过20亿,《红海行动》这种本不适宜贺岁档的电影却凭借过硬的口碑票房夺冠,《唐人街探案2》的票房也超过30亿。而《捉妖记2》和《西游记女儿国》这种主打视觉特效电影的衰落都说明了中国观众经过几年的“电影审美教育”已经从最初的“小镇青年”上升到“小城青年”审美层次。未来如果没有好的故事和题材,只靠“情怀”或者“特效”打天下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战狼2》和《红海行动》的火爆以及《芳华》的大卖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中国电影市场“轻工业”是喜剧为王,“重工业”则是魔幻当先,这种千篇一律的创作已经出现了创作者的“创意不足”和观众的“审美疲劳”的市场反应。

好在现代战争题材首先从政策上有了重大突破,这种突破其实是因为有军队背景的强力推进,才打破了这种“潜规则”。这也给我们的管理者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考,与其让市场倒逼政策改革,还不如主动改革,否则中国电影市场永远只能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境界,而难以走出国门,走出内地。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就只剩下空谈。电影是最基本的文化形态,电影都走不出去,其他文化如何有这种硬实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