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话:众所周知,发动机是汽车、航空领域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内一直在攻克的难题,今天小编整理了两位作者的观点,从技术方面出发,分别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还没有造出优秀的发动机。

1

开发设计几乎都是逆项开发和逆项改进

比如说我们买了本田的发动机,进行复制生产。中国的生产成本和日本的采购相比。便宜了将近一倍。除了人力资源,省了一点点钱以外。最多省钱的地方是在原材料上。但是国产化的前提是你必须用国产化的原材料。国产的原材料基本上控制的国营企业当中。用一句伤自尊的话。国产的最优质的钢铁和铝材与日本生产的相比。差的不是几米的距离,恐怕有十几层楼高。这就是同样复制出来的发动机,在赖久性和抗疲劳上,始终达不到同级别的发动机的标准。在做一些烧机实验时,国产发动机的使用寿命能够达到同等级别的发动机70%就很不错了。

2

加工精度的问题

中国不缺好的加工设备和高精度的检测手段。缺的是加工的一个态度。比如说在活塞环和缸体的加工。日本企业要求的是缸体的圆柱度能达到5‰个毫米以内。而国内分了三个级别。也就是说,控制精度在15‰个毫米以内都算可以的。当然如果是控制在这个之内,其实对发动机的影响也不大。关键是中国检验人员,平时吃卡拿要的。大多少都能够放得过去。为什么一些供应商企业,他愿意给检验人员这么大的好处,因为谁都知道这一个尺寸超标,就表示这个产品,就报废了。毕竟中国的管理还是人情管理。中国人文环境决定了台面上讲的严严格格台面下稀稀松松。

3

发动机涉及很多的机械原理

缺乏一些有拓展精神的设计专家和企业家。导致无法进行一些拓展性的创新。一款新的发动机的问世。开发设计成本高得吓人。任何一个企业也不愿意承担这样的高成本设计。何况是在中国,只有你有了别人就肯定有。没有等你把本赚回来,可能别人卖的比你还要火。为什么中国的发动机逆项开发,在国际上并没有遇到多少官司。中国的政策,只要你修修改改相似之处不多,就算你成功了,会保护你的专利。说白了,就是一种合法抄袭。所以没有一个企业会傻到自己去开发发动机,当然中间值得鼓励的是奇瑞,至少已经开发许多款完全自主产权的发动机。

4

发动机是一个集机电一个综合体

在原材料上和加工上,不能够省钱的话。唯一能够省钱的就是在塑料件和电路上。不管国产车或者合资车。大家是否都有一个感觉?除非你没有正常保养。发动机箱体是很难坏的。坏的经常是一些发动机上的电器元件。当然不包含长安和五菱的发动机,他们是经常漏机油烧机油。中国想造出好的发动机,技术上其实一点都不难。难的是从原材料到最终的组装成品,一共有上万道工序,有千家协力的厂家配套。把握好每一道关口。才能照出好的产品。

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一个巨无霸的企业存在,把所有的东西都能够自己做下来。独立行走自己的质量控制标准。这才是一个难点。为什么中国的火箭也好,飞机也好,导弹也好。都做得那么精良,那么领先。因为他们都在同一个体制下行走同样一个质量控制标准。最终的产品肯定是很优秀的。中国汽车的发动机说白了,全是拼装货。你如何想让它的质量好?再反过来说。想让中国汽车的发动机能够在世界有一席之地。那就需要我们中国的同胞爱国。能买国产的汽车,打造一个世界的巨无霸汽车企业,统一质量控制标准,有足够的精力和金钱去开发新的发动机。

另一位作者的观点:

中国品牌为什么造不出像样的发动机

发动机的原理可以说是极其简单,而且这个原理在内燃机存在的200多年里从来没变过:燃料燃烧致气体膨胀推动活塞做功。但是这种科学说起来容易,如何用这些人类都知道的白开水一般的理论做出按人类意志行为的工程却完全是另一回事:如何把功率提上来,重量减下去,寿命延长,效率提高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漫漫长征。

科学我们都可以学得懂,我们国家的高等科学教育也可谓非常成功,但是传统工业的工程学教育可以说是一塌糊涂,生产技术和理论严重脱节。

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之前,西方国家有一段特殊的时期,这段时期是机械工业飞速发展的一段时期,被誉为“大蒸汽时代”。这一时期内几乎所有能动的东西都是齿轮机械,其繁荣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由于我国没有接受这一时期的洗礼,基本上没有任何技术积累。而工程积累的核心就是两个字:秘方。无论是做饭、酿酒、制药还是冶钢、加工,其技术本质不外乎这两个字。

而秘方则是完全私有的,一般由家族或公司的形式来传承。传承需要时间沉淀,也需要民族氛围。一个崇尚速度,敢于挑战人类极限,敢于质疑权威的民族,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研发这种铁与火的机器。这一点我们做得很不好,我们的教育似乎不太鼓励培养这种冒险精神。

国产发动机的生产瓶颈有哪些?

1、金属铸造

发动机气缸主体和其他简单结构件一般使用金属浇铸成形,具体过程又分高压铸造和低压铸造。金属融化成液体倒入模具,此过程难点在于降温凝固过程中残余应力、排气、脱模剂喷淋等导致缺陷的发生,缺陷降低了成品率,而且严重影响寿命,因为金属铸造最怕缺陷。

其次,金属材料自身的品质要求亦极高,一般是铸铁或铸铝,高品质的浇铸原材料我们不行,需从国外进口,但最近国家加强了对高品质铸铝原材料的研发,以满足航天航空的需求,将来可能会给汽车产业带来福利。

再次,压铸模具和压铸机,世界最好的是日德,之后是意大利,再后是其他。模具要精密,耐用,适应自动生产,不能说铸造了几个模具就断了、漏了,再或者只能人工看着掌握火候那可不行。

金属铸造问题是个天大的问题,毫不客气的说是中国从古至今的问题,从宝剑对抗圆月弯刀,到现在的发动机制造,都是这个问题。这套技术是典型的蒸汽时代的产物,是所有现代工业的底子,现在他们已经配合上了电气产业和计算机信息产业,更是如虎添翼。

2、机械加工

要有上好的车床,车刀,车工。车床和车刀起码还能高价从德国买到,但是车工就是个问题了。同样一个零件,选择不同的方向和走线切出来,寿命却明显不同。这些技艺,怎么办。发动机的活塞要在缸孔中千万次的来回运动,其误差要求极高,其壁表面加工要求一种工艺,叫做珩磨,保证缸孔表面耐磨而且还能附着一层油膜保证密封性能。

这时珩磨的材料,工艺,方向又来了。此过程走不好,缸孔哪怕弯那么一点点,活塞千万次的运动便会加速发动机的老化。曲轴孔是多档的间断长孔,尺寸精度、圆度、同轴度、表面粗糙度每一项要求都非常严格。

3、装配工艺

看了《速度与激情》就觉得汽车是几个人在车库里面拧拧螺丝、吊台发动机就可以造车的。那些是修车,发动机里面的装配可不是单用手就可以,而是专业的装配工具。这些需要经验,需要技术,更需要时间。

有些零件需要特定的机器进行安装,甚至螺丝的安装顺序,拧紧的力道都需要经验和仪器。活塞隙如果混入了细小的硬物颗粒,千万次的研磨又会造成多大的损坏。所以装配环境、工艺、设备、技术要求非常高。更要命的是,如果前两步走不好,我们连装配的机会都没得练。

4、橡胶

在第3步里面,装配过程中需要用到有机材料。有人说发动机就是钢铁和橡胶的共鸣,不错。说橡胶是内燃机的核心材料毫不为过,无论是气缸的密闭性还是油箱、水箱的密闭性,橡胶都是决定性作用。

对于汽车发动机橡胶,高品质橡胶我们国产的不行,但是能力正在不断提高。

5、主要机械零部件

凸轮,曲柄连杆,齿轮组,轴承,链条,液压件,能做出来是一回事,能长时间稳定的使用算是另一个概念。归根到底还是两个问题:金属材料,机械加工。大家发现了么?制造机器的机器才是最底层、最NB的家伙。

俗话说,欲先攻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底层有了,什么都有了。日德美俄意法英的锤子可是磨了很久了。

6、技术封锁

前面说的是技术问题,这个是个政治问题,但是却无法回避。当今社会已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社会化大分工已经使得各行各业的距离越来越远。所以,任何一个复杂的系统性产品都不可能自己生产所有的零件。

Google不可能为提高计算速度自己生产所有的处理器,GE不会为航空发动机研制更纯净的燃油,米其林轮胎不可能自己种橡胶树。因为社会要分工,只有分工才能更专注。那么要想组织这么分散的资源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组织本身就成了一种能力,所以现代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够统治,不是因为垄断了生产资料,而是垄断了组织生产的能力。

企业也一样,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都是自己具有某一部分的核心技术,然后将其他非核心组件外包,形成共赢的盈利形势。全球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供货链条,全球化大范围的分工与合作已经是常态,但是唯独对中国,这些关系链条像着了魔似的纷纷瓦解。

为什么,想必都知道。比如上面提到的铸造模具,日德压铸模具只卖本国企业,其他国家想买都买不到。但是我们不能拿这个问题当挡箭牌,唯有自己拥有核心科技,别人才会看得起我们,才存在合作的价值;否则别人看上我们的永远只是人力而已。

总结:

我们要想真正造出一个100%的汽车发动机,是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的。庆幸的是,现在工业的发展已经基本步入正轨了,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也慢慢形成:比亚迪、奇瑞、长城、吉利、江淮等。期待有一天,Top Gear榜上也能看到来自中国的速度。

发动机生产过程

原因分析了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发动机生产全过程,从生产工艺上了解一下。

1、沙模批量生产

2、沙模检验

3、机器复核

4、融化钢水

5、开始浇铸

6、金属冷却

7、机器运输

8、敲去模土

9、浇铸完成

10、粗加工

11、精加工

12、使用定制械具开始吊装

13、安装精密零件

14、组装连杆、曲轴等运动件

15、机器上胶

16、多路同部旋拧

17、装配凸轮

18、基本完成

19、外部总装

20、检验

-End-

来源:机械社区综合整理自“造车网”、“机械前沿”。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