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玩过我的游戏。”

“那就不客气了,我想要个高达”

你找你的彩蛋,我做我的玩家

《头号玩家》上映两周。有人把它当“情怀电影”,彩蛋数的乐此不疲;有人把它当“表燃实丧”的“媚宅”片,看不惯头尾的自相矛盾。

你们说得都有理,但我哪边也不站。我就一个问题,72岁的斯皮尔伯格是怎么做到的?

原著本是一部没有科幻感的游戏竞技小说,而皮导用一幅VR眼镜让虚拟和现实无缝切换,找到了核心玩家、轻度玩家和非玩家喜好的“最大公约数”。

别说到72岁,在法定退休之前,我们还能像斯皮尔伯格一样靠创意和才华赚钱吗?别急着焦虑,没准我们能从皮导的“头号玩家”之路找到一些启示——

大孩子

从《大白鲨》到《侏罗纪公园》,再到《头号玩家》……看斯皮尔伯格电影的70/80/90/00后都已经长大,开始焦虑中年危机,焦虑垮掉的胃和发际线。

而当年快40岁的“皮大叔”在接受采访时却说自己还是个大孩子,“我不是很清楚,成为大人是什么感觉。”

你找你的彩蛋,我做我的玩家

不愿长大,并非留恋。除了家庭条件优渥,斯皮尔伯格的童年并不美好。

皮导的父亲是个计算机天才,每日忙于工作还总被猎头挖来挖去,一家人像随军家属一样频繁搬家。之后,母亲爱上父亲最好的朋友,父亲隐忍退出,不明真相的斯皮尔伯格又和父亲结下心结……

父爱缺失、没有固定玩伴的斯皮尔伯格成了个“怪小孩”。

“我小时候害怕一切东西,我的窗外有棵很吓人的树,每天晚上睡觉都充满恐惧,我需要释放一些。”

三个姐妹成了斯皮尔伯格释放恐惧的首选。他会在头骨上涂满血一样的蜡,放入壁橱,然后把她们关进去,坐在外面听着尖叫声偷乐。在他的鼓(ci)励(ji)下,妹妹安妮后来成了一名编剧。

你找你的彩蛋,我做我的玩家

电影让他有了新的释放空间,斯皮尔伯格终于可以“吓唬”所有人了。在他执导的电影里,反应主人公内心紧张、恐惧的桥段,几乎都是他童年的记忆投射。

虽然还没长大,但他是个负责任的大男孩。皮导赋予了主人公们强大的内心和掌握命运的能力,他们最终都成了英雄。

童年记忆是斯皮尔伯格创作的灵感来源,把“阴影”用得恰到好处,成就了他独有的艺术境界。这么看来,大多数人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但保持童心对世界充满好奇,至少不会让自己变成“老古董”,失去和未来对话的机会。

死角玩家

“电影就是他的母语”,“他的脑子里有个装置,能把语言自动转换成带着视觉声音的图像。”

合作伙伴眼中的皮导是这样的↑,而皮导的内心OS是这样的↓

“每次拍摄新场景的时候我都非常紧张,像去学校考试一样。我不知道该跟演员说什么,不知道该把摄像机放在哪儿。”

在HBO拍摄的纪录片里,斯皮尔伯格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早在25岁拍摄《大白鲨》时,皮导就练就了过硬的“演技”。

当时,《大白鲨》的主角——鲨鱼模型第一次下水就沉没了,重新做模型需要近一个月时间,而整部电影的拍摄周期只有55天。外加海上拍摄和影棚效果相差甚远,斯皮尔伯格一时失去了所有想法。为了守住大家对自己的尊重,他顶住压力,瞒过了所有人。

你找你的彩蛋,我做我的玩家

在拍摄死角里徘徊的斯皮尔伯格,最终推翻了原有的思路,他没让大白鲨按剧本里写的频繁出现,转而用道具和音效来表现鲨鱼的位置和姿势,让人感觉鲨鱼就在附近。

事实证明,看不到的东西比看到的更可怕。最终这部电影收获4.7亿美元票房,刷新了当时的世界票房纪录。《大白鲨》的成功让他在导演路上获得了主动权,也让观众对他有了更高的期待。

你找你的彩蛋,我做我的玩家

此后,斯皮尔伯格开始不断尝试新的拍摄思路,一次次把自己逼近死角,在梦幻的内心世界和严酷的现实间自由穿梭,每一次走出来都带着新的彩蛋。

下意识的改变不会让所有人买账,斯皮尔伯格也连续遭遇过票房滑铁卢,但他是个真正玩家,从不惧怕外界的压力和干扰,就像《头号玩家》里的游戏哲学,想赢?还是想玩?斯皮尔伯格显然是后者。

进阶的玩家

如果我们也能坚持自我,不惧外界的压力和干扰,或许就不会被一篇接一篇“贩卖焦虑文”压到喘不过气,或许还能像皮导一样活到老酷到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