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标普全球评级表示,在中国加强监管以降低金融行业杠杆和风险水平的背景下,大型银行信用状况企稳,很多中小银行则更难适应改革。详见标普全球评级4月18日发布的文章《马太效应初显:中国银行业2017年业绩回顾》(Chinese Banks' Financial Performance Points To A 'Matthew Effect' In The Making)。

标普全球评级信用分析师俞靓表示:“中资金融机构当中,马太效应日益显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一现象或将迫使部分银行从根本上改变自身业务模式。”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融资基础一直较为雄厚,2017年这一优势愈发突出。在市场流动性收紧的情况下,多数大型银行成为受益者,因为它们低成本的活期存款占比较高,并且通过向急需流动性的其他银行提供流动性而获得收益。

2017年大型银行净利差扩大、信用成本压力有所缓解。标普认为这说明大型银行更有条件适应监管层整治影子银行和资金空转现象的新环境。

标普分析2017年业绩发现,很多中小银行的净利差正在收缩,资本缓冲也在变薄。同业市场流动性收紧和监管加强对其带来更大挑战。另外,这些银行的业务多样性和地域覆盖面有限,所以往往面临更多来自于某些特定经济领域或区域的信用风险压力。

有利的经济条件和企业部门盈利能力的回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2017年不良贷款的增长速度。大型银行趁此机会严格认定不良贷款,相比之下很多中小银行在确认问题资产的时候,一般而言更为宽松。

俞靓说:“2017年大型银行拨备覆盖率水平提高,很多中小银行的信贷成本却有所下降,然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下降。此举有可能导致这些银行将来吸收贷款损失的缓冲变弱,从而造成更大的利润波动。”

标普预计,随着银行业监管和约束变得更为有效及全面,未来几年中国很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将面临压力。资管新规出台之后,银行不得不将影子信贷移至表内从而导致更多资本被占用。与此同时,监管层正按照国际惯例逐步实施资本监管要求。

中小银行总体上资本水平承受的压力可能会更大,它们可能会减少派息或放慢整体信贷增速。不过标普预计中小银行的贷款增速仍将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相关文章